復旦附中文理學院120名學生有118張課表
120名學生,有118張課程表,如此個性化的培養模式,誕生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復旦附中”)文理學院。這是今天(12月15日)從復旦附中文理學院揭牌儀式上了解到的新鮮事。
據了解,2014年,復旦附中通過考察學業水平、綜合素質、專項特長、組織能力、發展潛力多個方面,從2017屆學生中自主選拔了120名學生進入9月1日創立的文理學院。學院將推行三年一貫制的學院式培養模式,學生將三年不分文理科,并接受數學、科學、人文、社會等四類課程的全科培養。
學院推出了一系列的創新舉措,例如實施三年培養方案自成體系;學院管理組織自成單位;獨立課程,60%可以選擇;專業教室,分層走班;綜合評價、學分制、等第制,重點突出過程性與個性化。學院的校內學科教師占50%,大學特聘教師占30%,外聘兼職導師占20%,師生比保持在1:8以下。
學院實施的導師制培養模式是以學科背景和教育素養為主要依據,組建導師團隊;每10至15名學生通過雙向選擇配置一位學術導師一位生涯規劃導師;導師全面負責所指導學生的學業成長及素質培育;學生的學術評價、成長記錄及專業選擇等將在相關導師指導下進行。在學科教學上,學校實施分層模式主要包括數、理、化、語、英5科施行分層教學;數、理、化、語、英基礎教學分作A、B二層,專項榮譽課程為部分學生選擇;每名學生至少選擇1門專項榮譽課程,至多不超過2門A水平課程;分層科目基礎A B類到專項榮譽類每周學時22節左右,占總學時數的65%。
復旦附中校長鄭方賢表示,文理學院的培養模式主要是實施博雅教育,側重文化素養的培育;構筑大學預科課程體系,創設學術氛圍;實施菁英學生培養計劃,塑造領袖氣質;體驗課題引領的研究學習,培養創新精神; 強調社團活動及學生自我管理,形成書院文化;實行寄宿制培養模式下的全面素質教育。
鄭方賢告訴,“按照國家和上海在教育改革方面的相關部署,近年來學校一直在探索提升高中生的綜合素養,設立文理學院就是創新舉措之一。通識教育、分層教育是文理學院的特色,將大學提倡的通識教育前移到高中,這樣的探索回歸了教育的本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