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高校做好思政工作比其他組織更具特殊重要性。基于問題導向和工作理念視角,筆者認為做好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注意把握三個平衡。
把握好硬與軟的平衡。從黨委總攬全局的宏觀把握上,既要抓好培養人才這一中心工作的硬任務,又要著力提升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軟實力,深刻認識思想政治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高校黨的根本性工作,既為學校中心工作服務,又要保證中心工作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對中心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領、凝聚、動員、約束和保證作用。
另一方面,要在思政工作的理念和戰略上把握硬與軟的平衡,既要在態度上旗幟鮮明,守土有責,敢抓敢管,敢于亮劍,體現立場堅定,作風硬朗的一面,更要在方法上注意創新,轉變方式,平等對話,和風細雨,體現柔軟親和的一面。高校各級思政工作者要從過去單一的說教傳達式手段中走出來,改硬性灌輸、理論說教為平等對話、軟性滲透;改一廂情愿、自說自話為雙向交流、真誠溝通;改居高臨下、強制接受為自我認同、體驗內化,真正使思政工作生動、有趣,接地氣、入人心。
把握好主與輔的平衡。做好高校思政工作,既要注意理論創新、教育引導、課堂講授等主渠道,深化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等工作,也要抓好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管理等工作,營造做好思政工作的大環境,保證廣覆蓋、深嵌入。
要發揮課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價值觀教育,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說服力滲透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既是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內容,又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須高度重視這門課程的建設,使之真正成為學生喜愛、終身受益的“第一課”。
在信息時代,要善于用好現代網絡技術,建好新媒體平臺,積極開展“互聯網+思政”, 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進校園傳統媒體與微信、微博、應用APP等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通過經典影視、微電影、社會實踐等師生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做思想政治工作。在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讓學生主動參與、喜歡參與,實現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要抓好正面引導為主和監管防控為輔的平衡。既要加強正面引導,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講深講透,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好,把社會進步的主流展示好,也要建管結合,進一步健全輿情綜合防控體系,切實提高對網絡輿情的引導應對能力,牢牢掌握工作主動權。要加強信息交流,發揮宣傳部門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統籌牽頭作用,發揮學工、教師、院系的主體作用,建立起思政工作信息交流共享和協同機制、輿情監控與分析研判機制。
把握好人與物的平衡。新形勢下,高校思政工作既要與時俱進,夯實校院各類工作平臺,建設和掌握可信、可管、可控的工作陣地,又要充分發揮人的力量,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工作隊伍,不斷激發各類人才主體的積極性和創新活力,為推動學校思政工作落細落實提供有力保證。
陣地的管理使用,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基礎要義。做好高校思政工作,首先要建立堅實的思想輿論陣地和工作平臺。高校各級黨組織應強化政治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和底線意識,切實加強校園媒體、網絡、講座、課堂和出版物等陣地建設,主動積極地夯實工作主陣地。要把網絡建設和管理作為陣地建設的重中之重,借力各類平臺、渠道和載體,構建完善的輿論引導網絡。要密切關注新媒體新動向新趨勢,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宣傳、服務功能,探索建立工作機制,不斷開拓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臺。
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必須充分發揮人的力量。高校必須注重培養政治立場堅定、政治態度明確、政治能力突出的工作骨干和中堅力量。選優配強高校思政工作者,健全激勵機制,強化教育培訓,推動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各級黨委、政府和高校要像關心教學科研骨干一樣關心這支隊伍的成長,使他們工作有尊嚴、有地位、有奔頭;讓他們用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話語為師生答疑解惑,自覺增強能力本領,守住高校思想文化陣地。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