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處于“新方位”,要使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必須依靠內生性的科技創新,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志性成果,從而突破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缺乏的不利局面,持續全面地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創新驅動對大學科技創新提出迫切需求
倒逼大學知識生產與應用體系的理性重構。大學科技創新,是指在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等功能性活動中所進行的“貫穿于整個科學技術活動過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開發和研究成果商業化)中的所有創造和應用新知識、新技術的科學技術活動”。大學必須面向國家和區域重大需求,充分發揮科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匯聚地的優勢,理性重構傳統的知識生產與應用體系,致力于為產業和社會發展提供創新性知識成果。就服務區域創新驅動發展而言,重構的基本導向就是大學知識生產與傳播應用既要瞄準知識發現領域的科學前沿問題,更要瞄準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堅持問題導向,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前沿技術和行業共性技術的研究成果。
亟需大學知識創新的孵化延伸。大學科技創新要盡可能地將科學知識創新體系與技術創新體系有效銜接起來,將知識創新體系延伸到新技術孵化階段,將大學的知識生產和科學研究成果推進到市場應用。一方面,大學尤其是服務地方的區域性大學,其科技創新要加強對產業技術需求的敏感性,改變單純以科研項目結題、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申請發明專利為導向的成果評價,還要將科研成果推向市場、推向應用,通過自主建設或主動參與建設的創新平臺,孵化新技術,服務產業升級,甚至進行科技創業、催生新型產業。另一方面,企業等主體也應將一些技術創新環節向大學所提供的科技成果孵化階段有序延伸,促進各創新主體交融交匯,形成圍繞新技術的生產-孵化-應用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系統。
區域性大學科技創新的價值取向
大學科技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核心環節之一。區域性大學作為知識創新的重要主體,應自覺發揮自身優勢,樹立合理的價值取向,主動踐行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服務產業發展的責任擔當。
有效服務產業需求。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亟需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亟需一大批從科技創新成長出來的創新型新興產業。當前,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已到必須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而且隨著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啟動,區域創新信息流動進一步加速,創新要素聚集進一步加快。產業的創新發展需求就是大學知識創新最大最迫切需要應對和解決的應用情景。大學必須自覺服務于國際產業競爭的需要,緊扣產業創新發展需求,搶占經濟科技和創新發展的制高點,發揮理工類學科專業對于區域經濟科技發展的“孵化器”“加速器”“服務站”等應有功能,精準聚焦企業轉型升級的共性技術、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將知識創新目標重點指向產業國際競爭力,產出一大批引領產業發展、支撐產業競爭的先進科技成果。
有助學科交叉融合。高等學校作為知識創新的主要基地,多學科交叉融合是其新興學科的增長點、優勢學科群的發展點、重大創新的突破點。區域性大學應該緊密圍繞區域產業布局需求,結合自身基礎,積極謀劃和優化學科融合布局,合理配置學科科研資源,在科技創新平臺和重點科研項目上加強論證和引導,促進學科的匯集、交叉、融通。既要通過科技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來引導其他學科向優勢學科進行有序有效的交叉滲透,凝練激發優勢學科的新方向和新增點;又要通過跨學科的科技創新項目或平臺,以及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學科間橫向匯聚和融合交叉,整合多學科協同創新的優勢,形成問題導向、有力支持知識創新的若干特色學科群。
有力支撐創新人才培養。為了培養出真正適應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創新人才,理工類大學應該在科技創新的各種環節和鏈條中挖掘和發現創新育人資源,打造理工科人才培養的創新需求環境和真實工程實踐環境,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有力融合科技創新和教育教學,把科技創新過程、創新成果乃至成果衍生進行有效的課程知識體系重構和教育學改造,構建科研促進教學,科研改進教學,科教深度融合的創新育人體系。
大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實踐探索
作為廣東省和東莞市共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學高校,東莞理工學院利用廣東高水平大學建設規劃實施的重大改革創新,對珠三角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知識、技術和人才需求進行系統分析,緊緊圍繞“國內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的目標指向,以重大項目牽引、學科凝練與融合交叉、高層次人才引育為關鍵支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積極建構服務區域創新驅動的大學科技創新體系。
以重大項目牽引科技創新。學校打破傳統的基于知識自身發展邏輯的學科科研模式,瞄準行業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共性技術,通過科學規劃與遴選競爭相結合,優先和重點布局若干重大項目,以項目凝練為主攻方向,構建研發平臺,在方向和趨勢上牽引科技創新,強化包括專利、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新技術等若干智能制造領域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培育及轉化,促進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例如,學校圍繞智能制造領域的產業需求,規劃實施“面向3C產業的智慧工廠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示范”重大項目。該項目基于工業4.0的要求,開展“前沿關鍵技術研究”(面向數字化智能制造的工業物聯網(Web-of-System)、面向電子行業的工業機器人等),充分發揮科創項目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科技服務中的牽引拉動和集聚整合功能。項目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的基礎上,通過互聯網和奇特服務的聯網,促使目標行業實現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和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智能化。
以學科凝練和交叉融合促發科技創新。學校積極對接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建設對電子信息產業、3C產品智能制造、綠色化工與新能源等領域的科技創新需求,不斷凝練主干核心學科方向,強化學科融合。
例如主干核心學科中的“面向機電行業智能制造的機械工程學科”,主要依托機械工程學科建立的廣東省國際合作基地、廣東高校國際暨港澳臺合作創新平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交叉融合工業工程等相關學科領域,以智能制造裝備的研發解決智能裝備的機構、控制等共性技術,以智能裝備關鍵零部件的精密加工與檢測技術,開展半導體、高端印制電路板、光學器件等產品的加工技術研究,以制造系統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為重點方向,開展面向3C制造業的智慧車間研究。
以人才引育持續支撐科技創新。學校圍繞智能制造領域新型學科專業群和重大項目、重大平臺建設,改革人才聚集機制,面向國內外多模式引進既具有國際前沿核心技術、又具有產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和團隊,形成在學科前沿和技術前沿緊密結合的創新集體。學校按照需求分層分類設計了杰出人才、學科領軍與骨干人才、產業精英人才、創新團隊、創業團隊和校長特聘人才等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育計劃。
學校注重人才隊伍的整合與協同。一是強調人才的價值整合,強調以“卓越的科技創新服務產業”,突出產出成果的實際“貢獻度”。二是加強人才的目標整合,強調以績效考核和發展目標為導向,強化重大項目牽引集聚作用,整合人才之間的研究力量,鼓勵高層次人才主動交叉融合,在協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協同。三是人才分類管理,學校通過設置“科創特區”——科技創新研究院,將高層次人才納入科創院分類管理,以“學科創新團隊”“教學學術團隊”為扁平化載體,促進高層次人才與現有師資在申報和攻關國家級科研項目,申報和組建國家級教學團隊等方面開展協同創新。
以體制機制改革保障科技創新。其一,學校把握作為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科研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單位的契機,形成了以《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實施辦法(試行)》為主體的“1+7”制度改革框架,確立“科技創新同經濟發展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需求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的基本原則,充分調動教師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其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堅持“內穩外引”和“引育結合”,成立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決策小組,建立快速決策機制,設立高層次人才引進與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出臺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實施辦法、柔性引進辦法等管理制度,激發高層次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其三,深化內部治理體系改革。依法貫徹落實學校《辦學章程》,聘請法律顧問推進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內部治理體系;堅持“組織結構跟隨戰略”思想,根據廣東創新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學規劃戰略任務,調整二級組織機構設置,優化學科專業和校區空間布局,提高理工類學科專業集聚度,強化理工類學科專業特色,堅持內涵發展,推進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