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高校試水“訂單式”人才培養
“為何學生受過了高等教育卻無法適應企業一個普通員工的角色?”大學生求職難的同時,企業也在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而頭疼,這已經是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應運而生的“訂單式培養”在高職院校中受到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歡迎,然而在本科院校中卻依然試水者寥寥。
作為緣金融行業而生、依金融行業而立、因金融行業而強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上海金融學院與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日前合作共建“浦江學院”,共同開展“訂單式”金融人才培養,其核心舉措體現在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培養中的全程式行校合作。在昨天(12月18日)的簽約儀式上,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姜瑞斌和上海金融學院黨委書記鄭沈芳共同為“浦江學院”、“農行浦江學院大學生校外實習基地”揭牌。
行業特征明顯 開發“產權式”課程
根據雙方合作協議,自2015年起,浦江學院農行訂單班(簡稱浦江班)將面向全校本科二年級學生,采取學生自愿報名,農行面試的方式,擇優錄取,單獨組班。訂單班實行“雙導師”制,學生在上海金融學院與中國農業銀行交互學習,畢業后優先到中國農業銀行就業。校企合作從過去相對淺表的“手拉手”形式,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方向發展,在學生與社會之間搭建一座培養、就業、復合、創新的“立交橋”。
要培養與銀行需求無縫對接的專門人才,課程設置是關鍵。據了解,浦江班的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選修8個版塊的實務課程,分別是“商業銀行服務規范與職業倫理”、“零售業務”、“對公業務”、“投資銀行與資產服務業務”、“國際業務”、“同業業務”、“電子銀行與支付結算業務”及“風險與合規管理”,這些課程由來自學校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和農行管理第一線的企業家、骨干業務人員等共同設計開發,彰顯浦江班特色,是一批精心打造的具有品牌屬性的“產權式”課程。
授課接地氣 組建“雙師型”教師團隊
有了好課程,還需要好的老師來教。上海金融學院將遴選優秀師資,派出教師到農業銀行進行見習或掛職鍛煉,了解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實時了解和掌握金融行業前沿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全方位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提高教師的實務水平。與此同時,學院聘請農行業務骨干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承擔實務課程授課任務,特聘銀行中高級管理人員參與“浦江學院”實習實訓、就業指導等工作,他們都有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上課內容“接地氣”,學生體驗更逼真。
通過在農行內部設立專業教師流動工作站,在學校設立特聘教師工作室實現的人員互派與雙向交流,學校與農行將根據行業社會對“訂單式”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及金融行業發展實際情況,結合學科基礎理論,及時匯總新知識、新技能和新成果,合作編寫產學結合、理論與實踐共通互融、能力培養和職業資格認定有機統一的特色教材,并在編寫過程中聽取理論與實務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使教材更貼近教育要求、行業實際及社會需求。
頂崗實習 建立業務流程全景式實訓基地
不同于大多數浮于形式的崗前實習,浦江班的學生們將進行真刀真槍的“頂崗實習”,即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從事銀行工作,這可以使他們在走出校門之前就體驗到真實的職場環境。農業銀行將提供充足的實習崗位,讓學生直接進入農業銀行相關部門,熟悉銀行管理制度、合規管理和風險控制機制,熟練掌握各類金融投資具體業務流程與操作技能,增強實際操作能力。浦江班學生在校期間還可以參與到農行的集體活動中,接受農行文化熏陶,了解農行的規章制度、企業文化及價值觀念,強化學生對農行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和敬業精神。
“訂單式”培養的結果是共贏的,對銀行來說,實現了雇員的“零距離”上崗,減輕了用人成本,避免了招聘成本高、培訓成本高、新員工磨合期長等弊端。對學校來說,培養了一大批與行業緊密對口的專業人才,有效地解決了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對學生來說,大學四年既掌握了理論知識,又學到了實踐操作技能,不論畢業時是否入職農業銀行,都更容易在求職時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
據悉,在行校深度融合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雙方還將打破學校與農行之間的機制體制壁壘,積極調動各種優勢資源,聯合搭建金融員工培訓教育平臺、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積極合作開發金融產品,打造金融行業培訓品牌,不斷擴大創新服務輻射的范圍和能級,更好地為行業、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