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政附中創新“法治教育”形式
作業做多少,學生有自主權,而且受到“法規”保護。在華東政法大學附屬中學,歷時近兩年的調研、聽證和試行,近日,一份備受矚目的《作業自主權實施規定(草案)》由學生立法委修訂完成,12月中旬將正式提交學代會進行審議,表決通過后將在全校范圍內實施。
由學生模擬立法過程制定規章制度,讓學生在規則意識下進行自主管理,為的就是讓法治精神滲透進日常學習生活中,使憲法精神深深印入學生心中。華政附中的探索,在上海教育界引起極大關注,專家們認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就是要通過具體途徑,盡早讓青少年充分認識和了解。
聽證會上老師反對聲小了
在華政附中,學生作業自主權的最初設想來源于2012年12月的一場“減負聽證會”。高三學生張雨旸說,有學生代表提出,能否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這一度成為校園中的熱議話題。
作為華東政法大學的附屬中學,培養學生的憲法精神,正是學校探索的辦學特色。當時,正值學生事務中心成立,學校決定放手讓學生志愿者參與,展開作業選擇權項目的調研和試點工作。
將作業自主權交給學生,“民意基礎”如何?調查顯示,90%的學生認為,如果能擁有作業自主權,無疑將減輕課業壓力,同時也贏得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時空。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用一份合理、完善的方案去說服老師和家長?
第一次舉行校園聽證會,學生們就遭遇了尷尬狀況。張雨旸回憶,出于對作業自主權實施的擔憂以及對教師威信的維護,原本受邀出席的老師代表只有兩位到場,并當場反對——“要在我們學科推行,肯定行不通!”“若放權給學生,升學率如何保證?”……聽證會上,家長代表也同樣表達了“一萬個不放心”。
不過,志愿者們并不灰心,他們繼續召開學生座談會,與校長室和教導處舉行多次聯席會議,對作業選擇的方式、科目和對象進行全面的討論,落實每一個細節。
漸漸地,聽證會上,出席的老師多了起來,反對的聲音也沒那么激烈了。張雨旸說,“在去年的教工大會上,我當著全校老師匯報方案,最終成功說服了老師”。
師生聽證已成為校園常態
經過充分醞釀,作業自主權項目進入了試點階段,志愿者們選擇了兩個班共30名學生參與試點。
試點的結果是,一方面,部分老師出于不放心,并未真正下放作業自主權;另一方面,參與試點的部分學生紛紛自我加碼,不僅完成了自主選擇的作業,又完成了統一要求的部分。
針對這些現象,學生事務中心的志愿者們進一步修改方案——從適用范圍、適用規則到自主權的撤銷,都一一做了清晰界定。“我們力求為學生謀福利,參與學校發展的建設。”張雨旸說,所有的準備、試點等工作,都是希望能提交一份較為合理、完善的規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協調溝通能力、規則意識和公民意識都得到了提升,同時依法治國的理念也深入我們的心中。”
從無校服日到午餐質量,從教師的咖吧開放到班主任獎勵制度……在華政附中,這些事關師生利益的大小訴求、爭議行為及社會熱點問題,都可以通過學生、家長、老師和專家代表等共同參與的聽證活動,提出觀點或建議。模擬聽證會已成為一種校園常態。
“校園聽證是對學生進行民主、法治、公民意識教育的鮮活實踐平臺,也是依法辦學和民主治校的重要渠道。”校長潘敬芳表示,它讓學生在角色模擬體驗中了解民主、程序和規則,如何通過一定程序實現民主、依法表達訴求、制定規則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這也是讓學生從實踐中深刻體會憲法精神的一種嘗試。
真正培養學生法治精神
目前,上海教育系統已啟動“六五”普法工作,第六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指出,要不斷豐富學校法治教育的內容,創新教育形式和手段,增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互動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提高普法教育的質量與效果,讓青少年從小意識到,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治首先是“憲法之治”。
不過,在教育實踐中,法治教育的落實力度不夠的狀況仍普遍存在。“普法教育不單單是開幾場講座、上幾堂課或搞幾場辯論賽,而是要融入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潘敬芳說,作為全國第一所政法類大學附中,學校利用高校資源,建立了“明德尚法”創新實驗室,通過模擬立法、模擬庭審、模擬聽證等,了解相關法治活動的基本程序和法規的執行。目前,校園摸擬立法項目有:校園手機使用制度、體育器材開架管理制度、無校服日制度等。
此外,華政附中還開展模擬學校管理的實驗項目,成立了學生事務中心。學校行政班子配備全套“學生助理班底”,讓學生志愿者來執行模擬學校管理。他們既協助各部門完成具體事務,又根據學校現狀和學生的需求,開展調研與座談,制定相應措施與制度。此項機制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法治精神:權利需要法規才能保障其更好地運行,才能真正培養學生民主法治的精神與理念。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