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校“雙一流”建設系列報道
“雙一流”建設無疑是當下高校最熱門的詞語。前不久,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意味著備受社會關注的“雙一流”建設,有了明確建設的“施工圖”。
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來到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在聽取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的發言后,他對“雙一流”建設發表重要看法,為已經是熱詞的“雙一流”話題加碼。記者采訪了3位擔任大學校長的全國人大代表,聽聽他們的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
建設“雙一流”得有中國自信
“建設‘雙一流’得有大局觀念,不能光去比你們學校有多少學科進了,我們進了多少。”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直言,這種狹窄視野是多少年累積下來的頑疾。知識分子要有擔當、要有使命感,一定要站在國家的高度去考慮問題,因為走到國際舞臺上,每一所高校代表的都不是個體,代表的是國家。在王樹國看來,要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首先要看整個中國高等教育是不是得到國際的認可。“就像歐洲的大學來中國訪問,我們很少關注這所大學具體如何,而是通過這所大學認識歐洲的教育。”
王樹國打了個比方,就像國人出去旅游一樣,代表的不是個體,而是國家形象,“整個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環境好了、內涵提升了,所有的高等教育從業者、下一代的孩子都會受益”。王樹國同樣關注到時下各種名目的“排行榜”,在他看來,如果沒有大局觀,就會看哪個排行榜對自己有利,就追捧哪個排行榜,“這不是教育工作者該持有的心態”。
什么叫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王樹國認為,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都會對世界教育作出貢獻,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是:中國高等教育要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什么貢獻?中國高等教育的樣板要對世界高等教育產生哪些推動作用?如何運用中國自己的經驗去解決當前世界高等教育的不足?在我國自主創新的歷程中,從未放棄過學習,但是學習不是拷貝,而是要提升內涵,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這樣將來我們才可能去引領世界前沿。
王樹國特別不贊同一提世界一流大學就拿哈佛、劍橋當模板,有的學校跟世界名校簽合作協議就特別自得,王樹國笑稱有點“傍大款”的意思,“中國辦一流大學,不知道我們自己的想法是什么,這哪兒行?要摒棄這種沒有自信的心態,應該有點文化自信,有點中國高等教育的自信”。
時下,人們對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莫衷一是。王樹國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對科技創新提出了三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這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思想。是否是一流大學,要看對“三個面向”的貢獻有多大,“如果國家重大貢獻中沒有你們學校的身影,談何世界一流?”
“雙一流”建設沒有門檻,不搞終身制,更不是固化身份,王樹國認為這是很大的進步,改革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自上而下是指國家有了好的頂層設計,有了好的機制;自下而上是要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不要把‘雙一流’建設看成去爭一塊奶酪”。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
一流大學得先從“一流課堂”開始
“一流大學建設要瞄準一個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說,要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還是要回歸課堂,一流大學建設一定要解決課堂質量的問題。
“雙一流”建設熱潮中,很多學校把焦點集中于建設路徑、經費、爭奪人才等,但在陳駿看來,當下大學里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較為普遍,要解決這一難題,還是要把改革的著力點放到人才培養的根本上,回歸到課堂。
陳駿認為,一流大學的學生,不僅是既有知識的學習者、接受者,也應是新知識的創造者、貢獻者。他們應具備高尚的道德素養、寬厚的知識儲備、敏銳的思辨能力,能夠主動探索,并具備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培養這樣的學生,陳駿認為要解決3個問題: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學。南大這些年對本科人才進行了“三三制”教學改革,并推出“二三三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在陳駿看來,高校怎么去改革要結合自身實際,南大的這些改革的核心要義是充分賦予學生選擇權、自主權,使每名學生都能得到個性化的培養。
改變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慢功夫,需要長期規劃。“光是教學改革,我們已經走過了10年時間,‘教什么’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我們在‘十三五’階段,要解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問題,建設‘十百千優質課程計劃’,來解決‘怎么教’的問題。”陳駿說,一流大學得先從“一流課堂”開始。
光是“一流課堂”還不足以培養創新人才,必須輔以科研訓練。拔尖創新人才的共性特質,必須在科學研究的氛圍和環境中才能得到培養、鍛煉和獲得。陳駿認為,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的最大差距是——我們仍然缺乏能夠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標志性成果,缺乏能夠闡釋自然現象和規律、具有突破性意義并被廣泛引用的原創性成果。
高校科學研究要有服務國家的基本導向,陳駿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只能通過科研轉型,不斷提升教師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與原始創新能力,實現科技工作從自由分散的跟蹤研究,向解決問題的原創研究的根本轉型,“要把教師的科研目標從‘論文導向’轉為‘問題導向’”,以問題導向的研究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時,也鍛造了創新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
“雙一流”建設要跟城市與區域發展共生
“一個沒有一所一流大學的城市是一個不完整的城市。”在廣東團的分組發言中,全國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院士表達了自己對“雙一流”建設的期待,“‘雙一流’建設應該是跟城市發展共生的。哈佛大學之于波士頓、斯坦福大學之于硅谷,一所大學往往伴隨著自身的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城市和一個區域成功的重要支柱。”
“大學與城市要雙向互動和互相支持。”陳十一說,大學對一個城市的作用往往體現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經濟可持續發展、文化建設等方面。比如,廣東及深圳是高端人才集聚創業的好地方。得益于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深圳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以及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構建的大好發展機遇和深圳人才政策81條,在短短5年的時間里,南科大已初步建立了一支國際化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這對我們快速成長、吸引世界一流團隊、搭建起高起點的創新平臺起到關鍵作用”。
高校應該針對國家和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以新興學科和朝陽學科為布局重點,以學術前沿與深圳城市發展需求的核心技術作為布局學科發展的出發點。陳十一認為,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不應該被單純的數據和排名所綁架,而要看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關鍵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有哪些短板,高等教育在這些領域要發揮前瞻性的引領作用,促進升級,甚至彎道超車。”
去年,南科大筑巢引鳳,新增建了兩支研究團隊,一支是智能計算的研究,一支是新材料團隊。陳十一說,之所以組建這兩支團隊,就是為深圳市的城市經濟向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轉型升級蓄積動能。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要求。世界一流好理解,可中國特色在高校發展中如何定位?
陳十一舉了一個例子:“我在美國做了20多年流體力學研究,在美國,由于技術領域的高度成熟,這門學科發展已經處于穩定階段,但在中國,航空航天、高鐵、汽車等多個領域還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流體力學的應用空間依舊很大,這樣的學科就應該定位成需要發展的學科,并且有可能建成一流學科。”
“為了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產學研用,學校要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臺,釋放教師、學生的活力和主動性。”陳十一舉了南科大的例子,學校支持教授每周一天在企業服務,明確教職工可以獲得以職務發明成果及技術作價入股企業進行轉化收益的70%。短短兩年內,南科大鼓勵教師已建立近20家高新技術企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