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近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標志著“雙一流”建設開始全面啟動。
一、《實施辦法》進一步闡明了“雙一流”建設的內涵
“雙一流”建設方案給予學校更多自主權。《實施辦法》允許建設高校根據學校綜合改革方案,自主確定建設定位、選擇合適建設路徑、確定學科建設口徑,支持學校積極探索不同的一流建設之路。在支持方式上,綜合考慮建設高校基礎、學科類別及發展水平,給予相應支持,同時經費實行動態滾動機制,使學校可以通過科學規劃,有序、合理、自主地安排經費。同時,要求“國家有關部門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改革,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在考試招生、人事制度、經費管理、學位授權、科研評價等方面切實落實建設高校的辦學自主權”。
“雙一流”建設的基礎是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要求,“以學科為基礎,著力打造學科領域高峰。支持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學科,加強建設關系國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學科,鼓勵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布局一批國家急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發展的學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以一流學科建設帶動高校整體建設”。各高校應根據學校實際、辦學條件和學科水平,合理定位,確定合適的建設目標和建設路徑,處理好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關系。
“雙一流”建設的關鍵在于培養一流人才。育人是大學教育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實施辦法》設置的遴選條件中,人才培養條件列在第一位,強調要有高質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要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協同育人機制、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成果顯著,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高度認可。希望通過“雙一流”建設,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進高等教育水平提升。
“雙一流”建設的保障是動態管理、打破身份固化。《實施辦法》中明確,在建設過程中對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實行動態管理,建立開放競爭、以績效評價為主的調整機制。在建設中期、末期進行績效評價,根據建設成效和評價結果動態調整支持力度,建立有進有出、動態調整機制,形成開放競爭新格局,進一步推動我國高校建設和學科建設良性發展。
二、一流學科建設是“雙一流”建設的基礎
學科建設是大學的“立校之本、發展之基”,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一流學科建設是一流大學建設的基礎,沒有若干具有世界領先的學科,就很難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
經過多年建設,清華大學已經基本完成綜合性學科布局,學科結構更加優化,學科水平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在上一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學校有14個學科排名第一;近年來在國際學科排名中,9個學科在QS學科排名中進入世界前20名;4個學科進入USNEW學科排名前10,其中工程學科位列世界第一,計算機位列第二;進入世界前1%的學科16個,其中進入萬分之一的學科有1個、千分之一的有5個。
為加快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步伐,清華大學還根據國家發展需求,把握世界高等教育深刻變革特征和世界學術發展前沿,在現有學科整體布局和結構的基礎上,以整合優勢學科為先導,以優化和完善學科組織結構為支撐,以促進學科交叉與加強公共基礎平臺建設為抓手,完善學科評估,推進資源動態調整,不斷提升學科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保持國內引領地位,擴大國際影響力,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引領科技創新提供支撐。
(一)構建學科分類發展路徑。根據已有學科基礎和學科發展趨勢,完善學科組織模式,通過整合分類過細、過散學科,形成若干學科相近、優勢突出、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學科領域(群),提升承擔國家重大項目、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能力。工科以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導向,統籌協調國家重大需求和前沿基礎研究,加強具有突破性、顛覆性的重大技術研究和創新,不斷推動工科建設水平再上新臺階。理科以開展國際學術前沿研究為中心,加強基礎研究,開辟前沿研究方向,力爭在原創性、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果上取得突破。文科堅持高水平、有特色、規模適度、優勢突出的建設原則,延續文脈,加強基礎,創新思想,擴大影響,實現重點突破,全面提升學科社會影響力。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生命科學學科,進一步完善生命科學和醫學學科布局,解決制約學科發展體制機制問題,理順治理結構。
(二)構建學科內涵發展模式。堅持需求導向,優化和完善學科組織結構。重視基礎學科建設和基礎理論研究,積極開展面向全球性挑戰問題的研究,推動若干重大研究課題、科學交叉前沿課題的研發,力爭取得重大突破。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求為導向,重點支持戰略性學科領域,形成并發揮學校在相關領域發展中的影響力和推動作用。服務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突破產業關鍵技術,推動成果轉化。加強軍民融合技術研究,在軍民融合創新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探索動態管理,完善資源配置機制。根據學校總體戰略和學科建設規劃,探索建立學生規模、教師編制、學科建設經費、科研用房、后勤保障等綜合資源配置機制,建立資源動態調整機制,提升資源使用效益。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使用效益,創造有利于學科持續進步的支撐環境。
完善評價體系,完善學科評估與調整機制。依據學科特點和建設目標,利用國際評估、國內評估、專業認證等評價手段,定期對學科建設與發展情況進行全面評價,綜合考察人才培養質量、教師隊伍水平、學術影響力和綜合實力。建立基于評價結果的資源調整機制,實現對學科規模、方向和結構的動態調整,增強建設有效性,推動學科持續進步。
(三)培育和發展前沿交叉學科。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創新發展,推動新興交叉學科形成。以前沿問題研究牽引交叉學科發展方向,鼓勵理工融合、文理貫通,培育清華特色交叉學科。健全決策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各類學術組織作用,面向重大戰略需求和前沿科學問題,積極培育跨學科交叉領域和方向,大力支持交叉研究機構的建設和發展。健全組織機制,建立教師跨院系聘任制度和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機制,完善綜合科研資源的配置和流動機制,優化科技評價和成果認定制度,建立跨學科交叉研究組織的發展狀況監測制度,創造良好的跨學科交叉氛圍。圍繞學校重點規劃部署的方向,整合國家、地方和企業資源建立新型創新平臺,加強校內各級科研教學平臺建設,創造有利于學科發展和交叉的環境和條件。
面向未來,清華大學將構筑“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新百年發展格局,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作出貢獻,使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更多學科進入一流學科前列,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加,為我國經濟發展、文化傳承以及全球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科學發展作出貢獻,使清華大學在2020年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為2030年邁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2050年前后成為世界頂尖大學奠定堅實基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