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大學紛紛上演“大師劇” 首場《清貧的牡丹》開演
一朵出身富貴、卻甘于清貧的“牡丹”,是如何慢慢綻放自己畢生的芬芳的?11月18日晚,由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制作的上海首場校園原創“大師劇”《清貧的牡丹》在上海交通大學菁菁堂成功演出,感人的故事與傳神的表演為師生們帶來了藝術與精神上的雙重享受。據了解,編創“大師劇”已經成為上海教育系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大師精神”踐行文化育人目的,向全社會彰顯教育使命,傳播大學精神。
“牡丹”出身高貴卻為何甘于清貧?
王振義是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我國血液學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清貧的牡丹》以他為原型,將六十多年從醫生涯的奮斗歷程和感人故事搬上戲劇舞臺,詮釋了一位仁醫為病人健康而奮斗的執著和堅定。
面對鮮花、掌聲、榮譽,王振義卻始終淡泊名利,“清貧的牡丹”是他最愛的一幅畫,也成為他高潔品質的最好意向。牡丹出身富貴卻甘于清貧,王振義始終記著當年震旦醫學院的醫學誓言“余于病患,當悉心診治,不因貧富而歧視,要盡瘁科學,隨其進化而深造,以造福人類”。
九十歲的王振義教授也到場觀看了演出,他的學生之一、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李軍民向他送上了鮮花,感染了無數的現場觀眾。“牡丹出身富貴,可以大紅大紫,享受榮華。而我們的牡丹恬淡清雅,清貧是自愿選擇的。只有自愿選擇甘于清貧,才是真正的志向。”當舞臺的背景銀幕上,傲然綻放出一朵朵淡雅的牡丹花時,扮演王振義及其夫人謝競雄的演員說出的話語在劇場內久久回蕩。
“作為醫學研究生或是新一代醫生的我們,從王振義教授身上能學到太多太多。” 該校2013級碩士研究生宋大龍也感慨道,面對學術,選擇嚴謹,來源于內心的責任;面對病人,選擇關愛,來源于內心的慈悲;面對困難,選擇堅持,來源于內心的信念;面對名利,選擇舍棄,來源于內心的淡然。“新時代的醫務工作者,更需要像王振義醫生一樣,心中有信念、有責任,才能在醫學這條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勇前進。”
該劇導演雷國華表示,“在排練話劇《清貧的牡丹》中,我們一直在感受著一種理想,感受正能量的傳遞和生命激情的涌動。‘理想’一詞,看似太不現實,但卻是推動社會與個人發展的強大動力。”
滬上校園緣何紛紛上演“大師劇”?
王振義、錢學森、潘序倫……在上海的教育發展史上,曾涌現出一批里程碑式的人物,宣傳他們的事跡,弘揚他們的精神正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生動實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而校園劇的創作演出,則從大學精神凝練、大師人格塑造的高度,培養大學生對學校共同價值觀的認同,重塑清新大學校園文化。
據了解,“大師”系列校園劇在上海高校已初現雛形。自2010年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一舉摘得了中國校園戲劇節金獎后,很多高校開始嘗試著將本校發展歷史中卓有影響的優秀人物搬上舞臺。比如,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潘序倫》、上海中醫藥大學《裘沛然》等校園劇陸續上演,在各高校內掀起一股“演繹大師、學習大師”的熱潮。
據透露,不少大學也表示要打造或已開始著手打造本校的大師校園劇,比如東華大學《錢寶鈞》已經完成初稿、上海理工大學《劉湛恩》已經初步形成劇本思路。這些“大師”劇由上海戲劇學院的戲劇專業師生參演的專業版本,以及各高校師生參演的普通版本組成。
據悉,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為“大師劇”建立了創作演出機制,不僅依托專業力量創作、打磨劇本,將劇目搬上校園舞臺,引導大學生近距離與大師“對話”;更讓劇目走出校園,進行展演、巡演、評獎等,接受社會大眾的檢驗,在全社會擴大影響。以文化育人,向全社會彰顯教育使命,傳播大學精神。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