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B熱”談國際課程選擇
上海高中國際課程開得如火如荼,IB課尤其熱。為什么?這里做一個簡單分析,希望家長從“IB熱”背后了解到選擇什么國際班,得從教育環境、課程理念和課程管理模式等方面綜合考慮。
首先,要選擇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目前,IB課吸納了很多優秀的師資。當年我剛從英國回國,得知世界外國語中學開設IB課程,慕名前往應聘IB歷史老師。在英國,只有非常優秀的學生才會讀IB課程,更多的是選擇A-level課,或者說A-LEVEL更普遍。2009年,世外開設IB課,一大目標是通過吸引優秀師資,吸納優秀學生。這樣的效果很明顯,2012年,世外第二屆畢業生IB狀元(45分滿分獲得者)王書玉被美國名校斯坦福大學錄取。經過幾年發展,除了世外,上海的IB學校吸引了一批優秀師資,許多IB老師有留學背景。
此外,選擇任何一門國際課程前,家長和學生都需要對課程理念有一定了解。IB課的每個學科每七年進行一次課程評審,以確保整個課程體系能適應社會變化,并將新的課程理念落實到評估標準。以最新的理科(物理化學和生物)課程設計為例,它提出了“科學的性質”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性質(認知)并重。IB官方教育工作者達成一個普遍共識,即鼓勵學生對事物有自己的認識,反對絕對真理。IB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鼓勵學生對已知知識進行反思,甚至質疑。IB課程中有一門核心課程叫認知論(Theory of Knowledge),這門課涉及各個學科,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思維能力。
IB反對絕對真理,對于已知知識抱有懷疑,與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對大學畢業生所說“Stay foolish”暗合。應該說,這一課程體系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當然對有能力的學生不失為富有樂趣的課程。
第三,家長需要對于學校的管理模式有一定認識。不同學校的IB課程管理不盡相同。簡單說主要分為兩類:外教為主和中外教結合。在以外教為主的學校里,數理化經濟等學科全部由外教出任。采用中外教團隊結合模式的學校里,中方教授理科,外教授文科偏多。
到底中國老師教國際課程好,還是外教上的好,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還沒有定論。不過就目前而言,外教定居上海拿到所謂“綠卡”不是非常普遍,這樣給學校就外教的穩定性帶來一定困擾,即便是高薪也未必可以留住好的外教。而新上任的外教往往需要和學校管理、IB課程和學生一段磨合期。相對而言,隨著IB課程的深化,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名校畢業生(中教)投入到IB課程中,復旦大學畢業生、青年作家錢佳楠(近著《人不會死,只會老》)就是世外的IB中文文學老師。中教定居上海,流動性小,相對穩定,從這方面來說,有益于學生的學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