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他們為教育做了啥
——教育界別政協委員履職記
3月12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最后一次小組討論結束。來自北京語言大學的石定果委員拿起相機,對準對面的3位委員說:“來,拍張畢業照!”
畢業,或許是只有教育界別的政協委員才會想到的比喻。113位委員,40、41、42三個組,大多數來自教育系統。對于其中很多人來說,這次討論是他們在全國政協十二屆會議的最后一次發言。
“任期或許到,履職情未了。”長江大學副校長鄭軍委員說出了大家的心聲。回首5年,教育界別的議事地點變了,但不變的是委員們為教育改革發展建言獻策、履職盡責的熱情。
為國家考慮,也為百姓進言
“雙一流”建設是本次全國政協會議期間的高頻詞。事實上,在高校委員占90%以上的教育界別,對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探討一直是重點。
媒體曾有這樣的記錄:
2013年,時任東北大學校長丁烈云委員提出,“我們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培養一流的學生、擁有一流的師資、產出一流的成果”。
2014年,中科院院士饒子和委員在人民大會堂發言稱,“我們的高等教育‘大而不強’,質量不容樂觀,與強國的差距很大”。
2015年11月,國務院出臺《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隔年3月兩會,政協委員普遍關注“雙一流”建設如何實施。
2017年1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出臺《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今年兩會,委員們又圍繞遴選和評價標準展開討論。
“看得出來,建議對國家進步產生了影響。”湖南師范大學教授郭晉云委員說。
本屆委員的履職,是從黨和國家凝聚“中國夢”開始的。2013年,黨的十八大以后,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召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踏上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攻堅。從此,凡是與之有關的命題,都在委員的關注范圍。
課業負擔重、擇校熱、青少年體質差,事關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這些問題牽動著委員們的心。
經濟要發展,產業要轉型,技術要升級,人才哪里找?尊重勞動、重視職業教育,委員們呼吁。
應對老齡化,人口政策調整,如何讓“全面二孩”政策順利落地?如何解決孩子們的看病難、入園難?委員們積極發言。
“其實,我們不光要關注熱點,更要關注一些被忽視的問題。”華北電力大學原校長劉吉臻委員說。
回顧5年履職,最令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院長秦和委員欣慰的是“民辦教育分類管理”寫入去年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提案、大會發言、聯組會發言……秦和與任芳、張杰庭、蘇華等幾位委員,年年爭取為民辦教育說話的機會。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張其成委員持續關注的題目。與前兩年獨木難支的情況不同,今年他欣喜地發現,這聲音從獨唱變成合唱,連教育部部長也在開幕式走部長通道時談及此事。
42組組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委員告訴記者:“很多建議在決策過程中予以采納。不過,客觀地說,一項政策的出臺,不是靠哪一個人的力量,而是很多人共同推動的結果。”
說教育的事,也替教育說話
無論地點怎么變,直言明辨的會風不變。在教育界別的3個會議室里,這樣的情形每年都在上演。
“對所謂的一號提案,我有不同意見。”今年政協開幕伊始,42組的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焱委員就開了腔。41組的中央財經大學校長王廣謙委員,看到“二孩”引發的入園難,提交了學前三年教育應該納入義務教育的提案。
作為我國學前教育的權威專家,劉焱一直呼吁國家重視學前教育,但她認為,“不是只有納入義務教育才叫重視,現在國家的財政力量、教師的儲備和孩子的年齡特點,都不允許”。
“政協這個平臺就像一個放大器,什么聲音一經委員發出,再經由媒體傳播,效果就會倍增。”劉焱的觀點引來很多人贊同。因此,委員們也格外慎重對待自己的發言權。
“我還有幾句話說。”在一次有關教育均衡的討論中,劉吉臻聲音洪亮地打斷組長鐘秉林,“我覺得社會上一味喊公平、均貧富,是違背教育規律的,也不利于我們國家建設發展。如果我們是平頭百姓,這樣喊喊沒有問題,但是在政協教育組不能這樣說。”
鐘秉林表示贊同:“教育不是孤立的,和經濟社會發展聯系緊密,有些教育問題遠遠超過了教育自身的發展。”
正因如此,在為教育把脈的同時,委員們只要有機會,也會不遺余力地替教育說話,為教育發展拓展空間。
“今年,教育經費是唯一一個與國內生產總值掛鉤的指標,而且繼續超過4%!”在討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時,多位委員給這一句點贊。4%,是政協委員一直緊盯不放的目標——2013年,他們盯落實;2014年,提出“需警惕投入隱性下滑”;此后又有人建議,通過立法保障教育投入。
“教師調配,該放權了!”教師編制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瓶頸。委員呼吁,“人事只管崗位結構,把教師的招聘調配權交給教育系統”。
“孩子在校外出了安全問題,學校賠不賠?”針對讓學校不堪其擾的“校鬧”,委員建議,加強立法,給學校松綁。
正如鄭軍在今年的履職日記中所寫:“每年參會相聚,多數話題聚焦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上,坦誠交流,用心溝通,心靈的碰撞產生的火花讓思想越說越明,讓履職思路和提案觀點越說越清”。
不調研不發言,還要為教育辦幾件大事
“今天是最后一場討論,我原本以為大家要互訴衷腸,開成茶話會,沒想到還這么嚴肅。”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委員的幽默,恰好說中了政協會議的特點。12日下午,按程序討論“兩高”工作報告,大家延伸到凈化網絡環境、拐賣兒童、校園欺凌等依法治教的大問題。
在郭晉云看來,要建立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政協的協商監督在治理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
因此,履職不僅意味著政協委員在關注教育,也代表著全國各級各類教育工作者在政協參政議政的平臺上為國家的進步貢獻力量。
為此,來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祝連慶委員,走出實驗室,做起了企事業單位幼兒園調研。
同樣,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的章義和委員,走出書齋,去了解鄉村教師生存狀況。今年春節前兩天,章義和還在浙江的貧困縣向校長了解情況。作聯組會發言的前一晚,他還在就自己的發言稿向校長們征求意見。
“不調研,不發言”,這是政協委員中流傳的一句名言。40組組長、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李衛紅告訴記者,5年來,教育界別每年都有兩到三次大調研,先后關注過特殊教育、學前教育、創新創業和老少邊窮地區的師資隊伍等問題。教育界別的委員,每年有三四十人參與到調研中來。
今后,如何讓調研的水平更高,更能反映社情民意,更精準地提供政策建議?這也是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期間,委員們說得最多的話題。
“委員應該干什么?我想,政府已經在做的,我們就不要討論了,要做就要超前一步。”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印杰委員提議。雖然,和很多人一樣,印杰在明年換屆之后就可能不再擔任政協委員或不在教育界別,但他依然雄心勃勃地建議,“下屆委員要提前規劃,再為教育辦幾件大事”。
鐘秉林提出:“很多教育問題是長期的,因此重要調研選題要持續推進,不要年年換題。調研要進一步優化成員結構,適當吸收專家參加,提高專業性,話說到點子上。”
最后一場小組討論結束,就在大家準備一一惜別之際,鐘秉林又一次拿起話筒,提醒說:“大家的履職還沒結束,今年的工作才剛開始。”據了解,今年教育界別大調研的主題是學生營養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