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為政之要,必須時刻放在心頭、扛在肩上”
2017,總理給這些人送“教育紅包”
“辦好公平優質教育”“發展人民滿意的教育”“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大量跟教育有關的關鍵詞。
2017年教育改革發展,將會讓更多群體增強獲得感,從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到研究生,從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到老年教育,從城市到農村,總理給很多人都送來了紅包。
隨遷子女上好學,較之去年有突破
【總理同期聲】
加快實現城鎮義務教育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政策梳理】
2016年1月1日,國務院頒布的《居住證暫行條例》正式實施,條例規定,持居住證所有人可以享有6項服務,包括義務教育、基本公共就業服務等。
《2017年教育部工作要點》提出,要制定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就學政策。
2017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中提出,保障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在民辦學校就學。
【受惠人群】
城鎮常住人口家庭的學生,尤其是進城務工人員家庭的學生
【影響分析】
看來,未來政府不僅將著力解決已在當地落戶人群的教育問題,也要加快解決未在當地落戶人群的受教育問題。換句話說,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更好地接受義務教育,讓所有孩子能夠有更加優質的受教育環境。相信很多人心系的隨遷子女受教育問題未來一定能夠逐步得到解決。
資助體系更完善,小學博士全覆蓋
【總理同期聲】
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
提高博士研究生國家助學金補助標準。
【政策梳理】
2015年年底,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自2016年起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
2013年,財政部、教育部制定了《研究生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提出各級財政部門會同教育部門建立研究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資助標準。
【受惠人群】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博士研究生
【影響分析】
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決定從2016年起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在這一政策中有這樣兩條亮點:一是教育經費開啟“錢隨人走”新模式,也就是說不管學生到哪里上學,相關教育經費都可以跟著動起來;二是對民辦教育“一視同仁”。學生在民辦學校上學,同樣也可以享受這一政策帶來的便利。今年2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從今年春季學期起,將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并落實到位。
而“提高博士研究生國家助學金補助標準”這一表述,屬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新出現的內容,充分說明國家的資助體系不僅在關注著“小孩子”,“大孩子”同樣受關注。
教育發展更公平,薄弱方面著力多
【總理同期聲】
持續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辦學差距。
繼續擴大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農村招生規模。
【政策梳理】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6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加快縮小縣域內城鄉教育差距,為到2020年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實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加大職業教育脫貧力度,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機會。
【受惠人群】
中西部貧困地區學生、農村薄弱校學生
【影響分析】
辦好公平優質教育,是國家長期以來的奮斗目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辦好公平優質教育。”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相關表述則為:“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可見,2017年,教育公平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看來,“辦好公平優質教育”透露出我國公共教育政策演變的基本方向。即:在整個國家發展戰略中,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在整個教育公平發展戰略中,始終抓住擴大教育機會供給,讓人人享有公平的教育機會不動搖;在堅持促進教育公平的同時,牢牢把握住提高教育質量這個辦好人民群眾滿意教育的生命線不動搖。
促進教育公平一直在路上,2017年,這個夢想更加可期。
“雙一流”給教育添自信,創新創業要繼續
【總理同期聲】
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切實落實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落實股權期權和分紅等激勵政策,落實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制度改革,讓科研人員不再為雜事瑣事分心勞神。
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建一批“雙創”示范基地,鼓勵大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設立專業化眾創空間,加強對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支持,打造面向大眾的“雙創”全程服務體系。
【政策梳理】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
2017年1月,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大戰略決策,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
【受惠人群】
高校師生、創業者
【影響分析】
繼去年之后,總理再一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雙一流”的提出被認為是中國大學沖刺國際前列、打造頂尖學府的“沖鋒號”。
學校、學科建設力度加大,高校的師生將有更好的發展平臺,對于如何讓師生更加便利地在平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華,總理也指明了未來工作的方向。一方面,在管理機制上創新,落實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另一方面,“雙創”工程的推進也給了那些“實操派”的創新人才以更廣闊的舞臺。
未來,高校師生不管想搞學術還是想去創業,都會有更加完善的大環境。
職業教育現代化,億萬家庭享利好
【總理同期聲】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政策梳理】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制定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系統構建了從中職到研究生的培養體系,打破技術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
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引領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型高等學校轉型。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將印發實施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若干意見。
【受惠人群】
職業院校師生
【影響分析】
與其他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更加直接地面向就業,特別是面向青年就業,對于改變億萬家庭的經濟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無數希望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普通百姓而言,讓子女接受職業教育越來越成為一種實惠的選擇。在我國,平均每年有280萬個家庭通過送孩子進入高職實現擁有家里第一名大學生的夢想。
大國尚技,職業教育改變的不只是家庭的命運,還對整個國家的發展意義重大。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的產業人才,讓中國制造從低端山寨向精品制造轉型升級。
特殊教育也要強,民族教育很搶眼
【總理同期聲】
加強民族教育,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學前教育和老年教育。
【政策梳理】
2015年,第六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印發《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啟動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啟動實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
【受惠人群】
少數民族師生,學前教育師生,老年、成人繼續教育群體
【影響分析】
讓每個人都能有所學、有所成,是教育的重要目標。民族教育事關國家的穩定發展,特殊教育讓“折翼天使”能更好地飛翔,而繼續教育、學前教育、老年教育,為每一個人打通了終身學習的通道。
高考改革穩步進,試點實施在路上
【總理同期聲】
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
【政策梳理】
2014年印發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別出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從2014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試點要為其他省(區、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據。從2017年開始,其他省份逐步實施高考改革試點。
【受惠人群】
高考考生
【影響分析】
繼續深化高考改革,2017年要做的工作有很多。高考向來受到整個社會的極大關注,它關系著每個學生乃至每個家庭的未來。如何讓高考制度更加合理、如何利用高考的指揮棒使人才培養方式更加科學,一直是教育界的重要議題。
有專家分析,政府工作報告里的“深化”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指試點逐步全面推向全國。按照既定時間表,2014年,浙江、上海啟動高考改革試點,全國其他省份按照統籌規劃、試點先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將陸續啟動高考改革試點。二是需要不斷完善試點方案,解決各地在試點改革中遇到的新問題。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份出臺高考改革方案,除上海、浙江這兩個高考改革試點省份于2014年最先啟動外,其余省份的高考改革啟動時間集中于2017年至2019年間。今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4省份將從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啟動高考綜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
教師隊伍要加強,政府動作真不少
【總理同期聲】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政策梳理】
2012年8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采取切實措施加強老少邊窮島等邊遠貧困地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明顯縮小城鄉師資水平差距。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明確指出,啟動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受惠人群】
各類教師
【影響分析】
教育要辦好,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教師隊伍建設歷來是人們談到教育時不可繞開的話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同樣提到了這一點,雖然僅僅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幾個字,但其中的內涵卻很豐富。
各級各類教育的快速普及標志著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目標已從滿足基本的教育需求轉向提高質量,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結構合理、質量優良的教師隊伍,已成為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抓住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核心。
圍繞這一目標,國家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2014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從師德宣傳、師德考核等多方面都做出了要求。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新機制。
無論是教師師資的補充,抑或教師隊伍的穩定;無論是教師師德的培養,還是對教師生活的關心,這些一直都在國家的政策視野之中。
“困境兒童”受關注,留守兒童要守護
【總理同期聲】
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城鄉困境兒童保障。
【政策梳理】
2016年6月,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以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確保困境兒童生存、發展、安全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受惠人群】
留守兒童、困境兒童
【影響分析】
存在困難的未成年群體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相應救助措施在完善。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城鄉困境兒童保障”,“困境兒童”這一概念開始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其中,對于“困境兒童”作出了明確的定義:“困境兒童包括因家庭貧困導致生活、就醫、就學等困難的兒童,因自身殘疾導致康復、照料、護理和社會融入等困難的兒童,以及因家庭監護缺失或監護不當遭受虐待、遺棄、意外傷害、不法侵害等導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或侵害的兒童。”
對于如何救助、關愛困境兒童,《意見》也給出了具體舉措:“構建縣(市、區、旗)、鄉鎮(街道)、村(居)三級工作網絡”“建立部門協作聯動機制”“充分發揮群團組織作用”“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
教育規劃有藍圖,《2030》擔重任
【總理同期聲】
制定實施《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
【政策梳理】
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總目標是: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推動我國邁入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行列,為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受惠人群】
全體國民
【影響分析】
可能很多人對總理提到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感到有些陌生。
事實上,此前發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即將“研究制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列為重點任務之一。《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被視為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遠景規劃,并且被寄予促進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跨越式發展的厚望。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同樣提到:“注重遠近兼顧,立足時代、面向未來,研究制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和《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意見》,描繪規劃未來教育發展藍圖。”
雖然目前《2030》仍然帶著幾許神秘色彩,但我們可以在一些報道中對其略窺一二。此前據媒體報道,教育部副部長李曉紅表示,中國目前正在制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今后將從三個方面采取行動落實2030年教育目標:一是夯實基礎,擴大普及面,推進全民終身學習;二是先補短板,確保底線,促進教育公平包容;三是能力為重,提高質量,增強教育的適應性。
可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將成為我國教育的重要風向標。未來,各級政府將以制定實施《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這個總抓手,統籌規劃教育改革發展藍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