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
接過基礎研究的接力棒
我特別高興看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今年我的提案正是要呼吁國家繼續加強基礎研究。20多年前的兩會上,老一輩政協委員、科學家就已經提出了關于加強基礎研究的提案,促使政府制定了“973”計劃,為國家這些年的基礎研究奠定了基礎。這些年來,盡管基礎研究誰都說好,誰都說重要,但是由于人們看不到眼前的成效,它又不能變成直觀的GDP,所以在執行的時候,尤其是在真正需要經費支持的時候往往就被忽略了。我們要接過老一輩科學家的接力棒,繼續為加強基礎研究而努力。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宋永忠:
讓貧困地區學生有更多讀重點大學的機會
聽了政府工作報告,我感到,教育這幾年基本上是一脈相承,在原來基礎上取得了新的成果。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李克強總理上任之后,特別強調貧困地區上重點大學的學生比例要增加10%。今年的報告顯示,重點高校招收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人數增長21.3%,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有更多讀大學的平等機會。總理曾經指出,教育可以阻斷貧窮的代際傳遞。這個號召得到了教育部、各省、各重點高校的支持,包括我們學校也在保證發達地區原有招生計劃不降的同時,擴大了對西部貧困地區的招生計劃。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
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應有所體現
政府工作報告的文風很務實,不像一般的官樣文章,更多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提出創新思路和改革措施。我跟其他代表一樣,很有共鳴感,感覺像總理代表國務院跟代表們聊老百姓身邊的難事,一起來想辦法。
我覺得,政府工作報告里還是有幾點可以表述得更充分些。比如報告中提到,要支持社會力量提供醫療、教育、養老等服務。那么對教育來說,應該由政府兜底,但不能包辦代替、故步自封,盡管義務教育階段是公益的,但不能回避老百姓的個性化需求。這次民辦教育修法是很好的契機,應該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研究應對分類管理之后配套的政策措施。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商學院院長徐玖平:
加大山區基礎教育投入力度
一流的基礎教育,是高等教育邁向“雙一流”的基礎。數據顯示,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我國GDP的比重,已經連續多年超過4%,其中,70%以上的經費投向了基礎教育,但是基礎教育還有很多問題。比如鄉村教育問題,是不是給錢就辦好了?肯定不是。建議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先將山區基礎教育體系研究透,再精準地進行投入。要加大補貼力度,穩住山村教師隊伍,盡可能高地給他們補貼,以吸引更多的人到鄉村學校當教師。要落實建檔立卡,實現精準教育扶貧,減輕困難學生上學經濟負擔。
全國人大代表、黃河科技學院院長楊雪梅:
建立健全創新創業導師制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新建一批雙創示范基地,鼓勵大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設立專業化眾創空間”,這個措施很及時,但是另一個問題也凸顯出來。空間建起來了,高校開設了創業課程,誰來教?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導師隊伍如今面臨嚴重緊缺。
解決師資難,我建議建立健全創新創業導師制度,由政府牽頭,企業、行業、高校聯合制定專門的創業導師管理辦法,明確創業導師的聘任條件、報酬形式、績效評價、動態調整、工作地點、工作時間、工作程序等具體事宜,力求全方位、體系化地發揮創新創業導師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師范大學副校長張師超:
國家給了政策,民族地區要有主動性
作為民族地區的教育代表,聽到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大對民族地區發展支持力度,心里感覺非常振奮。我覺得有了政策,民族地區要有主動性。要積極學習理解國家政策,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從中找到民族地區發展的定位和優勢。再比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高等教育“雙一流”的建設問題,那么民族地區高校“雙一流”建設怎么做?需要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積極思考,加強與各級政府和國家部委的溝通協調。
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
高考改革要穩妥慎重推進
今年,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就要“落地”了,相關準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2020年左右,全國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也都要“落地”。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時間又很緊迫,任務也很艱巨。從全國來看,招考改革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一些發達地區的經驗,不一定完全適用于欠發達地區。因此,各地在推進高考改革的過程中,一定要謹慎,一定要多做一些調研,一定要從本省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推出適宜的高考改革方案。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東:
制造裝備業要與先進國家“對表”
“十三五”規劃和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出了建設“質量強國”,提出了弘揚工匠精神,這也是我們國家裝備制造業的切實需求。長期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在于“形”,而在于“神”——質量,我們的差距在于性能可靠性差,其原因之一是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與企業的研究相脫節,創新條件和創新人才跟不上,短期內中小企業無法改變。我建議,國家應該依托大的科技平臺,加強共性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完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體系,開展創業孵化、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等服務,把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密切結合在一起,通過服務實現技術研究與產品的對接,對表先進國家的質量標準,提高制造裝備業的水準,以保障實現《中國制造2025》。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