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滬四個協同創新中心入選"2011計劃" 從集體落榜到"花開四朵"
2014年度“2011協同創新中心”名單揭曉,共有24個協同創新中心入圍。其中,有4個協同創新中心項目花落上海。從1年前上海高校集體落榜國家“2011計劃”,到如今“花開四朵”,上海實現了“質”的突破。
這4個入圍國家“2011計劃”的項目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領銜的“IFSA協同創新中心”、“高新船舶與深海開發裝備協同創新中心”、“未來媒體網絡協同創新中心”,以及同濟大學領銜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
“2011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是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國在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它包含科學前沿、文化傳承、行業產業和區域發展等四大類。這一計劃主要是以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為載體,計劃在全國設立80個協同創新中心,通過這些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來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行業和區域內的科研領軍能力。
按照有關要求,教育部、財政部于今年4月至7月組織了2014年度“2011計劃”的認定工作。經過專家初審、會議答辯、現場考察、綜合咨詢、社會公示等環節,在被認定的24個項目中,科學前沿有4項,文化傳承創新有5項,行業產業有11項,區域發展有4項。
一年前,當國家首批“2011計劃”啟動申報時,滬上高校曾申報13個協同創新中心項目,結果11個項目在初審階段就沒入圍,僅剩的上海交大和同濟兩家也在第二輪評審中被相繼淘汰。去年教育部公布的首批“2011計劃”入選名單中,全國176個申報項目中共有14個協同創新中心入選,領銜高校包括北大、清華、南大、天大、中科大等國內20多所名校。
集體缺席首批國家“2011計劃”之后,上海高校重新整合了各個科研領域的研究力量,通過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改變高校目前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相互脫節的現狀,形成了有利于高校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學科、科研整體提升的體系。
以同濟大學為例,學校圍繞“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目標,先后培育了智能型新能源汽車、海底過程研究、城市重大基礎設施防災減災、高密度區域智能城鎮化、干細胞研究、電子商務交易與信息服務、磁浮與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等7個協同創新中心,在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2011計劃”前,還有4個項目入選上海市“2011計劃”。
附:2014年度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名單:
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
IFSA協同創新中心
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信息感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高性能計算協同創新中心
無線通信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先進核能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煤炭分級轉化清潔發電協同創新中心
高端制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高新船舶與深海開發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
未來媒體網絡協同創新中心
遼寧重大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
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現代化生產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
重慶自主品牌汽車協同創新中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