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消息顯示,2016年高校畢業生為765萬人,成為史上最難就業季。在這些畢業生中,女生比例超過52%。經濟轉型和生育政策的調整,為女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使其面臨新的挑戰。
經濟轉型升級拉動女大學生就業
經濟增速放緩給女大學生就業帶來新機遇。2014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從高速增長減緩至中高速增長,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轉換,增長模式逐步從粗放式轉變為創新和消費驅動。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在就業崗位縮減的同時,產業重心改變和經濟轉型升級,也會對就業產生拉動作用。一方面,快速發展的第三產業對女大學生就業的拉動作用明顯。第三產業的增長將帶動就業市場活躍,服務業新增就業比重逐步上升,有利于女大學生的就業。當前,一些新型的行業和職業不斷涌現,特別是與互聯網有關的服務業為女大學生提供了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創新、創業活力不斷增強,小微企業發展快速,有效帶動了女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女大學生在“互聯網+”的小型和微型創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國家對小微企業實行的營業稅減免、對開網店的大學生提供小額擔保貸款等優惠政策,激發了女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推進了小微企業的快速發展。
創新發展理念給女大學生就業帶來新機遇。在黨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居于其首,處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發展理念不但對我們更好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化解新矛盾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而且給女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新機遇。具體而言,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對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全局具有深刻影響。傳統上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性別意識、制度藩籬、文化痼疾等都有機會通過創新發展的理念得以破除,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面貌的創新,將會為女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可能。與此同時,創新可以創造更多新的經濟業態,開拓更多新的經濟領域,更多就業機會被發掘,不同于傳統的適合于女大學生就業的機會與崗位也將會越來越多。
女大學生就業壓力依然巨大
然而,面對不斷擴大的大學生就業群體,女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依然巨大。在傳統性別意識與婚育狀況制約女大學生就業的同時,新挑戰不斷涌現。
經濟增速放緩對女大學生就業的挑戰。經濟增速放緩在給女大學生就業帶來新的機遇的同時,也帶了諸多壓力與挑戰。一是經濟下行壓力大,勢必造成就業崗位的縮減,處于就業弱勢地位的女大學生將首當其沖地受到沖擊。二是經濟轉型升級將使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2013年以來,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就業的最主要產業。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的加快發展,社會對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高技術型人才暫時性短缺。然而,女大學生多分布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學科及專業不對口問題,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女大學生的就業機會。三是教育領域盛行的優先錄取男生的“男性保護政策”正在向勞動力市場滲透。這種招聘性別歧視進一步加大了女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全面兩孩政策導致女大學生就業壓力倍增。一些用人單位為了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在招聘過程中設置性別障礙,導致就業性別歧視。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女大學生基于生育行為在勞動力市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進一步加劇。雖然國家法律規定了兩性平等就業,但由于國家政策法規缺乏可操作性,監管不力,女大學生就業政策始終落實不到位。據了解,招聘中的顯性性別歧視包括“已婚且育有孩子的女性優先”或者規定幾年內不得結婚或生育等。隱性歧視則更為多變,如詢問女大學生戀愛、婚育狀況、生育規劃等私人信息,強調崗位需要經常加班、男生更合適等。
產假時間延長帶來的挑戰。全面兩孩政策后,各地相繼修訂地方計生條例,在國家規定的98天產假基礎上延長了1到3個月。雖然延長產假是對女性生育的社會保障,但在生育成本單位化的情況下,會給用人單位聘用女性員工帶來很大壓力。這種壓力通過用人單位向女大學生就業環節傳導,直接影響了女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和就業質量。
家庭養育模式精致化帶來的挑戰。家庭養育模式精致化,使子女養育高于一切的觀念得到廣泛的認同,加之公共托幼服務不完善、中小學教育減負等因素的影響,一些職業女性在得不到必要的社會支持情況下,只能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子女教育,減少了工作投入,這種狀況不但給職業女性和單位管理者帶來了較大壓力,而且使女大學生陷入生育陷阱或過早退出就業領域的困境。
女大學生是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優質人力資源,就業是其獲得經濟獨立的重要渠道。在未來10年里,女大學生人數的增長還將持續,由此帶來的社會沖擊還會增強。如何有效抓住機遇應對新時期女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如何發揮女大學生的優勢促進女大學生和用人單位共同發展,需要女大學生個人、用人單位以及社會政策制定者改變傳統思維模式,采取對應策略,適應社會變化新形勢,創造兩性和諧共贏的新局面。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