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和“一帶一路”、驅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15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小班授課”在北京舉辦,講者是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專家,聽者是參加“2017京臺青年交流研習營”的14名臺灣青年。
授課拉開了本屆研習營的序幕。“營員們還將參觀創業孵化機構,隨后分赴5家京滬企業實習4個月。”研習營領隊、臺北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說,“這是臺青在大陸‘體驗式交流’的創新,希望通過長期實習讓臺灣年輕人深入了解大陸,更加體認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據介紹,“2017京臺青年交流研習營”由北京市臺辦與臺灣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這也是迄今大陸面向臺青組織開展的時間最長的實習項目。
參加研習營的14名臺灣青年有從美國歸來的應屆碩士畢業生,有來自臺灣中南部高校的學生,也有科技、醫護等島內專業院校的學生。其中,超過一半是首次造訪北京。
剛從美國喬治城大學公共關系研究所畢業的臺北女孩厲(草頭加嘉)鎂,聽課十分認真,不停記筆記,還頻舉手機拍攝PPT講義。
“我來過大陸很多次,起先是因為對中華文化感興趣而游歷風景史跡,慢慢開始對大陸社會有比較客觀真實的認識。”她說,朋友里有些人受“綠色媒體”影響對大陸充滿偏見,不理解自己的決定,“但我相信,只要他們有機會親自來感受一下,會有所轉變”。
厲(草頭加嘉)鎂即將前往實習的企業是一家五金器件貿易公司。“念的專業不是那么對口,有點擔心表現不好。”她靦腆地笑著說,好在與公司副總電話面試時感覺很親切,讓自己對未來的實習生活充滿期待。
24歲的臺中女孩白馥萍即將前往一家高端私立醫院的市場部實習。“兩岸航班的托運行李上限是30公斤,我卻一口氣收拾了36公斤。”她笑著說,自己是打定“來了就不走了”的主意,希望可以順利留下來,實現多年前就已明確的來大陸發展的人生目標。
“小班授課”接近尾聲,營員們紛紛舉手提問。從“一帶一路”為臺灣青年發展帶來的機遇到中華民族品牌如何“走向世界”,再到全球政治經濟新格局對兩岸經濟發展的挑戰……討論進行得熱火朝天。
“隨著兩岸交往不斷深入,臺灣青年對大陸日漸熟悉,‘體驗式交流’的需求應運而生。”北京市臺辦投訴協調中心主任鄭實說,在過去一到兩周的參訪交流活動以外,以專業研習、就業創業為導向的實習交流活動成為創新方向。“相信這將有助于臺灣年輕朋友更好地認識了解大陸,也為他們更全面地思考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幫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