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推出首部校史動畫片 演繹前身大夏大學
在華東師范大學成立63周年暨該校前身之一——大夏大學建校9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華東師范大學新聞辦公室策劃推出了一部以大夏校史故事為原型的動畫短片。
這部不到4分鐘的短片另辟蹊徑,用幽默生趣的動畫語言道盡了民國時期上海灘著名的綜合性私立大學——大夏大學的前世今生。
紀念活動期間,該校黨委書記童世駿指出,紀念華東師大前身學校的過程,也是我們整理歷史、學習傳統的過程。強調大學歷史和大學精神之間的聯系,是近年來高等教育辦學過程中非常突出的一個趨向,是整個國家重視文化建設、重視富強之后對文明的追求,在高等教育事業中的一個側面體現。
校方:數字媒體形式拉近距離 改變校史厚重印象
這部大夏校史動畫片全長3分42秒,通過動漫形象刻畫大夏建校期間的關鍵人物以及師生群像,演繹大夏自1924年創校到中山路校區建成,抗日時期大夏西遷,光復返滬直至華東師范大學成立的歷史往事。
與傳統校史展覽、座談會等紀念形式相比,動畫片明快的畫面、鮮活的人物、簡單幽默的語言,讓師生校友們在放松的狀態下,感受校史的親和力,一經推出便受到追捧。
“我們更希望這部輕松的短片,成為大家銘記校史、體會大學精神乃至反思學校發展歷程的一個新的節點。” 該校新聞發言人解超稱,華東師大一直看重新媒體平臺上學校形象的表達,動漫片的形式貼合時代的信息傳播規律,也符合更多年輕人的閱讀趣味。正值大夏大學建校90周年,制作動畫校史片是一次“另辟蹊徑的嘗試”。
“大夏校史中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具有獨特的精神標識,為華東師范大學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滋養。大夏精神是華東師大精神重要的組成部分,” 該校黨委常務副書記曹文澤坦率地說,“面對青年一代,利用社交媒體和數字化媒體無疑是當下傳播大學精神和傳統文化的最佳通道之一。”
據介紹,該校還將繼續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專項的方式,依靠師生專業團隊力量,持續打造豐富多樣的數字媒體宣傳品。
90后“技術控”:重溫校史,創作并感動著
這部大夏校史動畫片的創作,跨越暑假歷時近四個月,由該校設計學院動漫和影視制作專業的師生們擔綱。除了導演、指導老師孫峰外,制作團隊全部是設計學院 “90后”的學生。盡管創作團隊的同學們個個都是“技術控”,但談到這部校史片,他們認為,技術運用只是手段,最終的目的是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為年輕的師生校友們創造出跨越時空的歷史想象空間。
“所以我們最早做出的是主要人物形象設計,而時代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命運,才是這部歷史動畫敘事的‘移情’之處。”孫峰介紹說,除了馬君武、王伯群、歐元懷等著名創校人物外,片中還特地設計了兩位大夏學生的形象,“尤其這位女學生的形象,我們讓她貫穿全片”。
“比如,從紙飛機到轟戰機,畫面風格的轉化,其實是一種時代線索的暗示。”孫峰說,全片的動畫風格根據校史演進及時代變化,進行了多次調整。以定格動畫開片“代入”鋪墊;到建校初期采用二維動漫,展現和平年代高等學府的寧靜生活;進入抗戰階段,模擬三維動畫的手法既能直觀表現西遷路徑,也能彌補這一時期圖片資料的缺乏;片尾中山北路師大全景的疊層累進,則是借用了影視制作的畫面語言,產生了時空穿梭的“化學”效果。
為了真實還原,同學們在創作過程中,認真研讀校史,除了缺乏圖片資料外,他們對于動畫形式的局限性也不無遺憾。擔綱后期制作的趙赟源同學動情地說,“在這個過程我們還讀到很多感人的記載,比如歐元懷老校長的故事,還有國家存亡之際師生西遷的歷史細節,很多大夏知名校友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但是不可能在這個動畫片中得到全部展現。”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