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校訓: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飲水思源,愛國榮校”——上海交大人融通“小我”與“大我”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學校園里傳揚著一位普通校友的動人故事:黃亮,攜筆從戎、知識報國、敬業奉獻;短暫的生命之旅走到終點時,他捐獻出器官,留下了給社會的最后禮物。“飲水思源,愛國榮校”——上海交通大學的校訓鐫刻在時代的風帆上,伴隨著黃亮的學弟學妹們開啟報國奉獻之旅……
1926年10月,交大30周年校慶之際,校友為母校捐建了一口自流井,取義“飲水思源”。1933年4月,學校37周年校慶時,又有學生念及母校培育之恩,在他們當年入住的執信西齋前,建造了一座以校徽為中心的噴水池,并立一石碑,上刻“飲水思源”。交大“思源校訓”自此而來。
交大先賢對母校平凡而質樸的感恩之舉,為后繼而起的交大人種下了“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的善根,任憑歲月年輪的沖刷,“思源校訓”卻永駐交大人心中,綿延不墜。
雖然將“飲水思源,愛國榮校”八個字確定為上海交通大學的校訓是20世紀90年代的事,但是,感恩、報國始終澎湃在百年交大人的血脈中,成就著這所著名學府的精神。如果說,“飲水思源”是“小我”層面的道德詮釋,那么,“愛國榮校”則在“大我”意義上提升了交大人志存高遠的人格境界。著名國學家、教育家、交大原校長唐文治曾在《人格·學生格》中言:“學生之對于學校,愛情而已矣,有愛情于學校,乃能有愛情于社會,有愛情于社會,乃能有愛情于國家。”語雖簡約,卻深含著由“小我”及“大我”的文化要義。
1929年秋,錢學森懷抱振興祖國的雄心壯志,負笈上海,開始了與交通大學的一世情緣。后來,錢學森胸懷“航空救國”夢赴美深造。新中國成立后,他沖破重重阻力,回國投身航天科技事業,開辟了中國“兩彈一星”歷史新紀元。以國家為重,公而忘私;以科學為重,成就斐然——錢學森,這位人民的科學家,成為“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歷史豐碑。
前路漫漫,但交大人已經寫出了堅守、奮斗和成功的歷史,更在書寫逐夢、責任和擔當的現實:在云南大理,有一位年過花甲的教授,帶領著一群交大人,用13年的堅守換來了洱海的一泓清水;在四川錦屏山,有一群交大人,在埋深2500米的山洞里,孜孜以求,探索暗物質的奧秘;在大洋深處,凝聚著交大智慧的無人探測器,不斷突破極限,探尋未知的海底世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