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城鎮化提升路徑及智能支持研究”項目啟動
作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區域合作專題,由同濟大學高密度區域智能城鎮化協同創新中心等牽頭的“長三角城鎮化提升路徑及智能支持研究”,近日在同濟大學召開項目啟動推進會,來自長三角城市政府部門、高校和企業的一批專家學者與會,共同探討區域合作專題實施方案。
與會專家認為,長三角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水平處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階段的后期,依然面臨著能源資源環境制約、人口半城鎮化、產業升級缺乏動力、城市智能管理不足、城鎮化制度保障缺失等主要難題。長三角地區城鎮化下一輪發展的核心,首先需要平衡和克服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帶來的諸多問題,其次需要找出一條新型城鎮化的道路,促進整體區域的提升,進而推動長三角區域走向健康的穩定城鎮化階段。
同濟大學副校長、高密度區域智能城鎮化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吳志強教授在會上表示,長三角城鎮群在全國乃至世界城鎮群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其展開新型城鎮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長三角地區環境資源有限且面臨嚴峻的環境生態問題,急需走一條新型的城鎮化道路。高密度區域智能城鎮化協同創新中心擬選擇10個長三角地區示范城市,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研究樣本,希望協同專家們的力量,共同形成該課題的系統框架和研究思路。
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同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亞雷教授介紹了“長三角城鎮化提升路徑及智能支持研究”這一專題的重點研究任務及預期目標。該專題將重點開展長三角城鎮化發展的產業協同提升研究、長三角城鎮化發展的區域環境合作治理研究、長三角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的智能協同研究,建立長三角城市地方領導培訓機制,創建長三角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論壇,確保長三角區域城鎮化發展要素具有良好流動性,從而促進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辦公室主任姚新指出,長三角新型城鎮化要提出新的規劃理念,要在一般研究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有具體步驟地推進研究;要在指標體系方面有所創新,構建環境和人群等的城鎮化評估體系,公正客觀地評價城市發展,對樣板案例積極推廣,對在新型城鎮化上走偏的城市發出警戒。
會上,安徽中新蘇滁(滁州)開發有限公司副總裁劉和平介紹了公司的產業合作模式。江蘇鹽城市發改委副主任韋向東指出,如何發揮產業協同作用這一命題著落點非常準確。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汪楓認為,在長三角城鎮化發展中應同時考慮交通信息化的協同功能、交通與城市人口環境的協同、城市管理方面與其他要素的協同發展。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副處長朱俊建議,要突出長三角的區域特點,要注重對不同城鎮化質量的城市分類研究。上海市環保局副處長王強認為,長三角區域發展首先是整體規劃布局問題,其次是產業人口問題,最后才是微觀層面的環境治理與管理問題。高密度區域智能城鎮化協同創新中心特聘教授、復旦大學戴星翼指出,本次研究對象是長三角整個區域,要尋求較好的城鎮化發展模式。高密度區域智能城鎮化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彭震偉建議,首先要明確如何劃分研究區域,其次要對典型地區特別是城市跨界地區重點研究,此外還應加入區域中重大基礎設施部分研究。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張尚武指出了研究的重點、難點和研究定位。
旨在深入促進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現有成員城市達三十個,包括滬蘇浙全部地級以上城市,安徽部分地級以上城市。根據當前長三角城鎮化發展的新階段、新特點與新要求,今年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設立“新型城鎮化專業委員會”,由同濟大學高密度區域智能城鎮化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協調會還設立了“長三角城鎮化提升主要路徑及智能支持研究”專題,由同濟大學高密度區域智能城鎮化協同創新中心、上海市城鄉建設和管理委員會、上海市合作交流辦公室牽頭,長三角其他高校科研機構、城市共同參與。專家表示,研究為下一階段推進區域合作和長三角城市互動,促進城鄉創新轉型、城鎮化智能提升,全面提高長三角城市綜合競爭力作出了積極探索。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