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修改決定將于2017年9月1日起實施。近日了解到,目前,包括廣東在內的多個省市已經在醞釀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將會陸續出臺。
據《人民政協報》報道,在有關“民促法”的新聞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許安標表示,此次修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對民辦教育實行分類管理,并對兩類學校做出明晰的界定,“還將依據分類制定相應的收費、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用地政策”。
有業內專家告訴澎湃新聞,贊同修改后的“民促法”對民辦教育實行分類管理的明晰界定,但由于營利和非營利性質之間的政策差異,將大大增加選擇營利性學校的實際辦學成本,因此,值得注意的是,現有學校中的部分學校轉移辦學結余及經營得利可能將更趨隱蔽,勢必對后續政策法規的執行以及監管部門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目前國際學校普遍存在的同質化競爭、重投建輕管理、管理體制落后、優秀師資嚴重缺少等諸多問題,既需要政府加大監管力度,同時也要靠市場調配、優勝劣汰的競爭等方式解決。
新政或使部分學校轉移經營得利更趨隱蔽
2016年度的“民促法”修法進程是教育行業普遍關注的熱點。
據《人民政協報》報道,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許安標表示,根據新的民促法,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舉辦者不能從辦學活動中取得收益,辦學的結余必須全部用于繼續辦學;學校終止時,清償債務后如有剩余財產,不能拿走,只能繼續用于其他非營利性學校辦學。營利性民辦學校,舉辦者可以從辦學活動中取得收益,有利潤、有結余,可以在出資者之間進行分配;學校終止時,清償債務后的剩余財產可按照公司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來處理。
據國際學校第三方服務平臺“新學說”近期發布的《2016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0月,國內共有661所國際學校。其中,外籍子女學校122所,公立學校國際部218個,民辦國際學校321所。據中位數估算,中國國際學校在校生總人數約為43萬。
“‘民促法’的修法在中國民辦教育圈掀起了不小的波瀾,甚至直接影響到了有的辦學方的決策計劃。”報告發布方新學說傳媒CEO吳越說,“本次修法為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改革的推進,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
但吳越表示,由于“營利”和“非營利”性質之間的政策差異將大大增加營利性學校實際的辦學成本,因此值得注意的是,現有學校中的部分學校轉移辦學結余及經營得利可能將更趨隱蔽,勢必對后續政策法規的執行以及監管部門提出了更高要求。
吳越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在國外,營利性學校所占比重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高,國內本次修法,相較以往在鼓勵社會民間資本開辦學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未來幾年,中國民辦國際學校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在這一過程中,優質學校將逐步顯現,淘汰更嚴格,最終形成清晰穩定的分層。”
總編陳志文在10月下旬的“國際學校課程體系建設與實踐沙龍”上也表示,國際學校還將經歷一段野蠻生長時期,在5-8年后將面臨一次洗牌。
他認為,出國留學的低齡化導致安全問題受到關注,使得國際學校成為家長最理想的過渡選擇。此外,教育政策也在客觀上將推動國際學校成為“中國的高端私立教育”,即精英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利潤下的國際學校發展面臨諸多問題亟需規范
近些年國際學校快速發展,這與其相對較高的行業整體的利潤率有很大關系。
據《2016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統計,國際學校的行業利潤率水平基本維持在25%~30%。而部分品牌成熟的國際學校因固定資產折舊極低,入學率和滿座率卻很高,其凈利率可達50%。相對傳統行業而言,國際學校普遍不存在資金回款的壓力。
但快速發展的中國國際學校也存在著同質化競爭嚴重、重投建輕管理、規模擴張和質量保證之間難以平衡、管理體制落后、師資亟待培養、行業監管等問題。
課程方面,雖然AP、A-Level和IB三大體系是國際教育的主流課程,但隨著中國國際學校本土化趨勢的增強,更多國際學校開始重視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互補與融合。
在近日開展的“2016國際學校發展大會“上,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校長吳子健表示,教育思想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融合創新的過程。IB課程中的PYP課程和上海的二期課改課程不管是培養目標和方法都非常相似。在包玉剛實驗學校看來,不同評價體系的沖撞、學習與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師專業化要求都是國際課程與本土課程融合面臨的挑戰。
此外,重投建輕管理也是現階段在國際學校中較為嚴重的一個問題。有一些實力企業投建學校時高配高舉,然而落成之后卻不愿花費較大精力和資源,造成空有高端精致的設施,教學質量卻難以保證。近期曝出的深圳國際學校亂象就足夠說明問題。
據報道,近一年來,深圳出現“國際學校”大躍進,僅粗略統計,新開的學校有十幾家。由于很多“洋學校”匆忙上馬,部分學校師資沒到位,導致有學生入學后發現和宣傳出入太大,師生流動率都比較大。此外,因投資方和管理團隊理念不合,導致管理團隊不穩定等也是不少“洋學校”面臨的問題。甚至有學校出現一年內兩校長離職、開業半年就被收購、開學一年即停止招生的情況。
“什么是好的學校?整個行業里都沒有標準。每個家長擇校時,加了100個微信群,參加幾十場咨詢會,最后還是不知道應該選哪一所學校。在這個問題上,所有行業內人士都應該有所思考,否則,長期以往將可能嚴重影響學校發展。”吳越說,國際學校作為一個復雜的教育體系,從宗旨、教學到招生、市場,都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標準的治理結構、運營管理機制以及具體的操作執行系統。然而,現實卻是受制于投資者與辦學者的理念,在學校管理上存在較多的非標準化、家族式管理方式和機制。
她認為,“民促法”修改對國際教育行業的影響還需等待更多細則的出臺,不過目前國際學校存在的諸多問題既需要政府加大監管力度,同時也要靠市場調配、優勝劣汰的競爭等方式解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