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一流”背景下的學位點調整
客觀來說,如今人們考研的目的已逐漸多樣化,甚至還呈現出研究生學歷約等于“基礎性”學歷的特征。在研究生成為很多用人單位門檻學歷的同時,一批在職人員也基于自身發展需要報考研究生,進而導致今年考研人數的劇增。但另一方面,高水平大學更希望維持自己的“精英”品質,偏向招收自己或同層次大學的推薦生,不樂于錄取普通高校的學生和在職生。
2015年,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在“兩個一流”建設大背景下,學科重要性愈發凸顯,相關高校隨之啟動大規模的學位點調整工作,這體現了高校的辦學自主權行使,也開啟了學位點破除終身制、實施動態調整的開端,意義重大。
具體分析,我認為,積極的影響有:學校對學科、學位點開始進行整體規劃,有上有下,有利于優勢學科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有利于優化學校的學科專業結構,避免因人設崗、因教師而培養學生的現象重復發生;有利于推動教育與生產勞動、區域經濟、行業產業相結合,緩解就業壓力等。
然而,這也有可能導致高校過度功利,存在臆想的“兩個一流”卡位現象;有可能破壞人才培養的土壤,有些學科在本校天生不可能做強,但卻是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元素;有可能造成隱性學科資源流失,如一些長期積淀下來的學科資源流失和師承關聯斷裂等。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 馬陸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