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適應社會需求,修改培養方案,調整招生布局——
一所行業高校的供給側改革
11月,就業旺季,全國氣象部門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打響一場如火如荼的“搶人大戰”。這所被譽為“中國氣象人才搖籃”、大氣科學全國排名第一的高校,已經連續16年吸引了來自氣象行業的百余家單位前來選聘人才。
近幾年,氣象事業日新月異,社會需求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如何把脈“方向”,人才培養怎樣精準發力,成為擺在南信大面前的難題。
破解難題,主動調整培養方向
河北省氣象局曾來南信大招聘短期預報崗位,專業要求為氣象學、大氣科學,但明確提出要“具有數值模式開發、計算機編程能力”;浙江省氣象信息網絡中心招聘計算數學或計算機應用相關專業畢業生,要求“應具有大氣科學相關專業學習經歷”。氣象部門對復合型人才求賢若渴。
同時,困擾氣象部門的還有就業選擇區域不平衡的難題。東部發達地區人才需求日趨飽和,卻年年受到畢業生追捧;而中西部地區氣象人才需求缺口大,卻頻頻遇冷。
“行業變化是學校人才培養改革的‘指揮棒’。”南信大黨委書記李廉水說。根據行業反饋,這兩年南信大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的“供給側”,一面加強“復合型氣象人才的培養”,一面從招生源頭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的布局。去年南信大還牽頭成立了“中國氣象人才培養聯盟”,研究創新全國氣象人才培養方案。
南信大教務處副處長周宏倉介紹說,“復合型氣象人才培養”的探索在南信大起步很早,從專業設置開始,在傳統氣象學科基礎上,學校先后增設了環境氣象、公共氣象服務等方向,形成了行業融合、學科交叉的“大氣象”專業鏈。而對非氣象類專業學生,學校專門開設了與氣象相關的10門課程,稱之為“3510氣象課程”。
“這樣所有專業學生都有機會進入氣象領域工作。”周宏倉告訴記者,“在氣象部門負責人看來,這些復合型人才可能更加適應氣象現代化的要求,在工作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除了專業需求外,南信大還及時調整招生、就業方向。在制定2015年招生計劃編制時,明確要“加大氣象類專業在中西部地區的投放”。2014年,該校氣象類生源中,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占50%,江蘇生源占到35%;而2015年以來,來自中西部地區的氣象類生源占比都接近70%,江蘇生源占比則縮減到15%以下。
做深“雙基”,20個教師上一門課
“流體力學”是一門氣象專業的核心基礎課。這門課曾被學生稱為“天書”,但這兩年,授課教師張文君教授的課堂卻經常爆滿。
原來,為了讓學生充分把握知識點,張文君在授課中會帶入大量案例。如在講授大氣旋轉之前,他會用風場圖等實物讓學生對地偏轉力有直觀的印象,拋出問題供學生思考,再細細講解其中道理。
在南信大,類似“流體力學”這樣的基礎課,被稱為“雙基”課程。面對用人單位的呼吁和學生長期發展的需求,該校在2016年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求同一學科專業群或不同學科相近專業群至少選擇5門左右課程作為學科核心課程進行建設,強化專業學科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學校專門出臺文件規定,這些“雙基”課程必須由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經歷的教授或副教授擔任主講教師,同時建立課程教學團隊。全體成員在職稱、年齡、教學經歷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隊。
基礎課“天氣學分析”,采用的是小班化教學,為了滿足一個年級15個班的授課需求,該課程建立了一支超過20人的教學團隊。由于該課程中“近期天氣”環節這類授課方式對知識更新的要求,團隊所有人員每1—2周都會進行一次集中備課。
“回歸基礎本位,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更直接影響行業對畢業生的認可度。”周宏倉介紹說,學校回歸基礎本位培養模式的決心很大,還專門為這些課程建設劃撥了經費。
分層分類,適合的才最好
“學校理應為不同的人才成長創造不同的土壤,提供不同的平臺。”南信大校長蔣建清說,一代代學子從學校走向氣象行業,他們從南信大學到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伴隨其終身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榮譽感,“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熱愛將來要從事的行業是第一位的。”
如今在南信大,想就業的有“大氣象”專業鏈,喜歡創業的有項目,喜歡學術的有專門的培養體系。“創業先鋒”寧梓傲就在參加老師課題時發現了商機,由此衍生出了“微果驛站”創業項目,該項目從入圍全國總決賽的300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了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在學術潛力層面,南信大以“長望實驗班”“長望競賽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等在內的一攬子舉措保障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育。
在此基礎上,南信大又以“國際化”標準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從專業的聯合培養、聯合辦學,到開辦中外合作辦學二級學院——雷丁學院等層層拔高。
本碩博皆就讀于南信大并留校任教的“土著”陸春松就是獲益者。讀書期間,他在導師推薦下,來到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成為雙方聯合培養的學生。厚積薄發的他留校工作僅4年,就獲得了多項大獎,還開創了中國學者獲得“霍爾頓青年科學家獎”的先河。現如今,1982年出生的陸春松已被破格提拔為教授,并成為博士生導師。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