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新大綱"毛中特"學科第八章第1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中新加的內容較多,主要是在該節的最后中增加了以下知識點。考生們需要對這些新加內容多看幾遍。
如何復習這些新內容?"推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增加的,可考性很大;但又由于這個理論是剛剛提出的,還不算很成熟完善,所以考大題的可能性不大。大家需要把這個新加內容作為選擇題來把握。"三農"問題是老問題,現在又重提三農,可考性也比較大,可以作為大題來準備。"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創新"一詞是關鍵,是我們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之首,所以要備加注意。
首先,章老師給大家捋一下大綱里的主要內容
(一)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第一,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第二,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第三,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第四,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
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注意克服幾種傾向。其一,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其二,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裝。新常念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其三,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于新常態,新常態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二)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面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出現的一系列困難矛盾、風險挑戰,必須更好落實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發展,民生改善、就業充分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活力增強、結構調整有成效的發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實地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的基礎動力在創新,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形成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使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活動,形成新的產品群、產業群。
(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著力提高宏觀調控和科學管理的水平,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然要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要講辯證法、兩點論,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用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不是簡單地讓市場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問題,而是統籌把握,優勢互補,有機結合,協同發力。
(四)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樹立強烈的創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我們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勇于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五)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主要是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動力,主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要從生產端入手,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簡言之,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要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六)始終把"三農"工作牢牢抓在手上
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搞好農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處理好政府和群眾利益關系,加快完善鄉村治理機制。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對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
(七)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必須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堅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堅持優化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堅持生態文明,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堅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好,內容看完了,親愛的同學們,你們真的看懂了嗎?下面,章老師給大家用更直白的話語幫助徹底搞懂這些內容的來龍去脈。
前些年,我們國家領導人提出"拉動內需"口號,最明顯的就是我們人人喜歡的"五一""十一""春節"七天長假,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政策把內需大大拉動起來了。內需起來了,那么,問題也來了,供給方面能跟上嗎?而當前中國整個經濟生產能力相對還是比較低下,而且都還是低水平和低端的供應。所以,習大大適時提出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加強結構的轉型升級,要"騰籠換鳥"。
好了,既然要推進供給側改革,那么怎樣改呢?看下圖:
好,這是這一知識點的基本思路。厘清了思路,同學們還是要做做題的!一定要做題!一定要做題!一定要做題!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單選)1.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發展形勢準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所做出的重大戰略判斷。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 )
A.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
B.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C.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D.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單選)2.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是( )
A.耕地紅線不突破
B.農民利益不受損
C.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
D.保障糧食安全
(單選)3.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客觀要求,是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和實踐發展的必然趨勢。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長期以來,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是( )
A.農村的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
B.大量農民涌入城市打工
C.城鄉二元結構
D.對農業的照顧政策較少
(多選)4.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我們要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須( )
A.堅持以人為本
B.堅持優化布局
C.堅持生態文明
D.堅持傳承文化
(多選)5.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效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 )
A.去產能、去庫存
B.去杠桿
C.降成本
D.補短板
(多選)6.2015年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試點工作將在2017年底完成。這一關系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土地制度改革、關系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重大制度改革,受到了各界廣泛的關注,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底線是( )
A.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
B.耕地紅線不突破
C.免征農業稅
D.農民利益不受損
(多選)7.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
A.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
B.發展方式要從粗放型轉向規模速度型
C.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
D.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投資驅動、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答案】1.C 2.D 3.C 4.ABCD 5.ABCD 6.ABD 7.ACD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