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專家教授走出實驗室,走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一線——
扇動教育之翼 扮靚七彩之滇
很多時候,云南大學的虞泓教授都是這么一身裝扮:藏紅色的格子襯衫系在腰間,印有“云南大學”字樣的T恤衫肩部洗得發白,腳上蹬著一雙沾滿泥污的登山鞋。
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上江鄉金沙江畔的一塊坡地上,有一片綠油油的金花葵田。這塊地可是虞泓的寶貝,是他引種金花葵、發展高原瀕危中草藥種植的試驗田,也是幫扶當地發展中草藥產業脫貧致富的試驗田。
云南被譽為“藥材之鄉”,可是不少老百姓卻沒有因為藥材富起來。“關鍵是產業化規模不夠,不能市場什么熱,我們就跟著種什么,我要帶領農民找到一種新的市場需求。”虞泓曾有機會留在北京或到美國尋求更好發展,但他都放棄了,“我的根在云南的大山里”。
如今,像虞泓一樣將根扎在云嶺大地,助推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云大教授有很多。一項“云南大學服務云南行動計劃”讓這些教授將根扎得更深,也讓云南大學和這塊多彩的土地貼得更緊,相生相長。
立地:深度服務云南發展根植云嶺
在云南大學黨委書記楊林看來,云南發展的需要恰恰是云南大學的使命和擔當,只有深度服務云南才能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云南大學也才能真正成就其大。
正是循著這一思路,2015年起,云南大學將“云南大學服務云南行動計劃”作為學校總體發展戰略之一,通過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最廣泛匯聚資源,培育優勢學科乃至一流學科,進行一流大學建設。計劃主要包括4個服務方向:科技服務、咨詢服務、培訓服務和資源服務。
服務云南行動計劃的實施讓更多專家教授走出實驗室,走向企業工廠,走向云南發展的問題一線,急企業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
在楚雄云南新立有色金屬有限公司車間里,幾位穿著白大褂的技術員正對著剛剛做出的鈦白粉樣品,重新推導實驗過程。他們來自云南大學,為了攻克高檔鈦白粉包膜技術,這些云大教授吃住在公司。
“目前我國生產的鈦白粉仍以低端為主,關鍵的包膜技術仍被國外壟斷。”云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柳清菊說,在校企聯合攻關下,實驗室研發的高檔鈦白粉已達到杜邦同類產品指標,目前正在解決批量化生產關鍵技術,量產后將打破國外高檔鈦白粉的壟斷。
滇池是云南的“母親湖”。但是,“失色”的滇池已經成為云南人心中的痛。滇池的治理投入已超過600億元,當前除了需要大量資金,更需要先進技術。
治理滇池,云南大學當仁不讓。該校生態學與環境學院在晉寧建了滇池流域萬畝農田面源污染綜合控制技術示范區,院長段昌群說:“最近一兩年,滇池水質出現明顯趨穩向好的變化,在這復雜的系統工程當中,對面源污染的防治和破解是重大貢獻因素。”
頂天: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凝練“獨門功夫”
在翠湖北岸的云南大學東陸校區辦公室里,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姚繼德攤開一張古地圖,這是一幅宋朝時期由波斯地理學家手工繪制的世界地圖。姚繼德指著地圖上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廣大海域位置,波斯文旁邊是他用中文作的注釋——“中國海”。
這是他4年的研究心血,他整理出自公元9世紀到公元17世紀的100余幅來自中東伊斯蘭世界的古地圖,發現至少有50幅古地圖把中國南海海域明確標注為“中國海”或者“中國海灣”。姚繼德說:“這批沉睡數百年的古地圖的披露,彌補了中國南海維權中僅有中國自己一方歷史文獻‘孤證’的尷尬境地。”
楊林說:“云南大學不僅是云南的云大,更是國家的云大,學校發展只有融入國家戰略,才能真正頂天立地。”
云南,曾經的邊陲,如今因“一帶一路”,從開放的末梢變成了前沿。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積極向南亞、東南亞拓展業務,但不時發生由于對當地民族文化的不夠了解,造成誤會和項目受阻。
為此,云南大學發揮在民族學研究上的獨特優勢,編寫了《東南亞民族志》,為眾多赴東南亞投資或準備投資的中國企業提供詳細參考。特別是云南大學在緬甸曼德勒專門成立了“中緬文化研究中心”,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知識和培訓,使企業在走出去時有了更多文化支撐。
此外,該校法學院針對國家對東南亞國家法律的研究近乎空白,在邊貿中缺少法律的保駕護航,中國企業利益經常處于“裸奔”的狀態,聯合其他高校院所撰寫出版了《東南亞國家經濟貿易法律指南》和《東南亞國家經濟貿易法律匯編》,涉及東南亞10個國家,并積極開展法律咨詢和服務行動。
近年來,云南大學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加強決策咨詢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決策成果。據統計,2010年以來,云南大學學者提交決策咨詢報告200多份,其中16份獲省部級以上領導批示。
嬗變:一所大學的發展新境界
“以前,我們也講服務國家、服務社會,但常常是各自為政,現在頂層有規劃、執行有溝通,聚集效應正在發揮。”國際學院院長李偉說。
“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積極服務云南發展”,新理念像是蝴蝶扇動了翅膀,振動著這片七彩的土地,而對云南大學的發展來說,變化同樣迅速而深刻。
去年,云南大學與加拿大溫莎大學共建高原湖泊治理研究中心,在高原湖泊治理領域開展合作,助力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組建并獲批7個云南省高校智庫,發揮云南大學獨特優勢,打造中國特色新型高端智庫,為國家和地方決策服務;設立傅伯杰院士工作站,推動學校國際河流研究邁上新臺階;設立饒子和院士工作站,推進云南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開展全面戰略合作;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共建南亞東南亞國際傳播學院……
正是在服務云南發展、對接國家戰略的過程中,云南大學進一步清晰了自己的學科定位和重點發展方向。目前,學校在決定發展的根本因素——人才的戰略實施上正在發生改變。
在人才培養和引進上,近年來云南大學圍繞邊疆與民族地區建設、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新能源、新技術、大數據等云南重點產業發展和學校戰略性學科需要,有針對性地引進人才;圍繞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計劃,面向省外和國外實施“精準引人”;以領軍人才為重點,按照“大師+團隊”建設模式,加快培育高水平創新團隊。
云南大學正以人才引進為突破口,倒逼教育綜合改革。一系列人才引進和培養措施落地開花,有效推動了學校的學科建設,提升了學校的綜合實力。在教育部最新一輪學科評估中,云南大學民族學排名全國第二,生態學排名全國第六,政治學排名全國第九,微生物學、化學學科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前1%。
“‘云南大學服務云南行動計劃’實施后,學校拓寬了與政府、企業的信息溝通渠道,了解了區域發展需要什么,找準了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更精準、更高效。我們更加堅定地認為,云南大學‘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應當深深扎根在云嶺大地上。”云南大學校長林文勛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