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庫建設亟須處理好四種關系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智庫的價值集中體現在政策研究、輿論引導、公共外交和資政服務四個方面。依托高校學科齊全、知識創新、人才匯聚的優勢,高校智庫建設要遵循智庫發展的普遍規律,著力整合密集的優秀智力資源以形成智慧集群效應,在探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方面開辟獨特思路與路徑。從智庫發展的本質而言,就是要科學處理好理論創新與政策研究、學科建設與思想傳播、內部管理與外部營銷、人才培養與資政服務四大關系。
理論創新與政策研究的關系
當前高校智庫建設水平參差不齊,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原有的科研形式與內容過于學理化,重理論卻輕應用,研究成果的實踐指向性不強。推動高校智庫向高端的特色新型智庫轉變,要在聚焦實踐需要、服務社會發展上做文章。這就需要處理好理論創新與政策研究的關系,以理論創新為基礎、政策研究為導向,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舉,既保持高校智庫的專業性、戰略性、前瞻性,又著力回應國家發展的重大實際需求。
理論創新是政策研究的前提和支撐。高校智庫相比其他智庫而言,在基礎研究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是科研人才、平臺、設備的硬件提供,抑或是理論體系、研究方法的知識支撐,都能夠為政策研究提供強大的學術資源支持。基于此,高校智庫應借勢發揮好理論創新功能,依托系統的學科理論框架,找準社會發展的內源性因素,為決策者提供實際轉化率高的應用成果。與此同時,高校智庫建設應更多地關注于回應現實需求,因而理論創新的作用著重彰顯在保障政策建議的全面性、科學性和長效性上,既要保證理論研究的基礎地位,又不能陷入純粹理論研究的窠臼。
政策研究聚焦現實問題和社會急需,對理論創新具有導向性作用。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理論創新的選題來源于實踐、理論創新的目的服務于實踐、理論創新的評價也取決于實踐,進而只有當理論研究與經濟社會轉型以及現實熱點問題相銜接時,才顯示出理論知識強大的生命力。高校智庫以參與政策、服務決策為目標,直接表現為其研究成果是否能成功地轉化為公共政策。因此,高校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必須擺脫理論研究比例過重的陳舊慣性,充分把握政策研究的導向功能,在追求學術積累的同時,更加側重于實踐指向,提高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率與社會效益,以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學科建設與思想傳播的關系
高校的特色優勢學科能為智庫建設提供人才、知識和平臺支撐,學科發展是高校智庫建設的根本所在;而智庫的影響力來源于學科建設過程中科研成果的宣介效果,這種思想傳播帶來的影響力是維系高校智庫發展的強大力量。當前,學界與政策制定者之間的橋梁尚未搭建完備,如何依托學科建設平臺來加大思想傳播力度,是高校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亟待完善且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以學科建設為基石,拓寬成果應用平臺。傳統學科建設的側重點在于追求學術專著、期刊論文、研究報告等學術成果的產出量,但此類研究成果往往面臨發行量少、傳播范圍小、影響力有限的困境。因而,高校特色新型智庫必須積極轉變學科建設理念,注重學科內涵式發展與成果的實際應用率。同時,要強化多元主體互動機制,在鞏固和暢通原有研究成果呈報通道的基礎上,加強高校智庫與政府、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的交流合作,優化人員、項目和資源間的聯動機制。成果應用平臺的拓寬更有賴于研究成果發布載體的創新,要以專題報告會、學術論壇、深度訪談等形式及時向社會發布研究動態,提升高校智庫的品牌知名度。
重視媒體的宣介功能,強化智庫輿論引導。大眾媒體憑借其強大的宣介功能,為高校智庫的思想理念“造勢”,傳播智庫的學科品牌思想。將智庫的學科理論成果轉化為易被公眾接受的通俗形式,來獲取公眾更廣泛而深刻的認同,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力。大眾媒體的宣介優勢還體現在傳播的時效性上。智庫思想能否形成有效的資政能力,既與智庫的學科研究能力息息相關,也取決于其學科成果能否在短時間內為更多受眾所理解和接受,而大眾媒體正是實現這一需求的最佳選擇。
內部管理與外部營銷的關系
高校智庫內部合理的人員構成、規范的機制建設、完善的體系架構,是形成優質高產智庫成果的重要保證,是高校智庫核心競爭力的基本依托;而積極有效的外部互動網絡的構建、公共外交關系的推進、國際話語權的把握,是打造高校智庫知名度與公信力的前瞻性舉措與戰略性要求。因而,高校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應以優化內部治理結構體系為基礎,同時營造良好的外部合作伙伴關系,推進思想成果的外部營銷,建立內外聯動的協同機制。
按照智庫的機構特征,高校智庫可分為實體智庫和虛體智庫兩類。除少數運作成熟、成果突出的實體智庫外,我國高校智庫多為掛靠于二級學院、沒有固定人員和經費、缺乏獨立自主性的虛體智庫。因此,高校智庫內部管理體制的改善應主要圍繞減小依附性、增強自主性來展開。要明確界定行政人員與研究人員的職責,聘請專職研究人員從事智庫項目研究,安排合理數量的行政人員從事日常管理工作。要實現財務自主管理,經費單獨預算,智庫機構可獨立承接社會項目,接受社會贊助與募捐。要革新績效評價標準,摒棄傳統科研重學術成果數量的評價導向,轉而重視成果的實際轉化率,采用重質量與貢獻的評估導向。
目前,我國的高校智庫多為專業型智庫,缺乏綜合研究能力,面對日漸增多的宏觀性、戰略性問題,智庫研究的交叉發展態勢與智庫內部學科孤島化現狀間的矛盾將日趨激化,這對高校智庫建設的外部拓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強化高校之間與高校內部的合作,立足多學科、寬平臺來整合資源,形成全局性、綜合性分析視野,構建深度融合的跨學科協作機制。要主動尋求與官方智庫、民間智庫的深化合作,或與實際工作部門組建研究團隊,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要以開放的姿態與國際知名智庫接軌,積極推動交流互鑒,提高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在深度參與國際對話中提升話語權。
人才培養與資政服務的關系
人才培養和資政服務是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兩大重要功能。人才為高校智庫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智力資源;而資政服務作為智庫價值傳遞的基本形式,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提供決策咨詢。高校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需要做到育人與資政相統一,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服務導向,又在資政服務過程中倡導人本原則。
堅持人才培養的服務導向。高校智庫的特性決定了其培養的人才更具戰略思維、更有宏觀視野、更出真知灼見。具體而言,高校智庫人才培養突顯三大特色:第一,培養服務型科研人才。與普通高校培養目標不同,高校智庫著重培養的是基礎理論功底扎實并對社會實踐發展具有高度敏銳性的智庫型人才。第二,將研究成果融入日常教學。青年師生是智庫人才儲備的巨大資源庫,憑借高校教學平臺,將智庫最新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中,使青年師生看到真問題、學到真方法。第三,實行互動聯合培養模式。搭建并暢通研究人員在不同單位間的流動渠道,促進人才綜合素養和實踐意識的提升。
堅持資政服務的人本原則。一是樹立以人為本的資政服務理念。人力資源是最核心的資源,知識、方法、成果的創新都依賴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堅持人本理念是打造新型智庫生力軍的重要保障。二是培育以人為本的資政服務環境。要建立公平陽光的研究環境,在資深專家與青年學者的梯級構成、熱門項目與冷門研究的成果認定、績效考核和資源分配之間找準一個合理的平衡點,重視青年研究者的培養并關注他們的發展空間。三是構建以人為本的智庫管理制度。制度的設立要尊重組織發展和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注重彈性與科學性的有機協調,處理好資政服務前瞻性與現實性、應急性和戰略性的關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