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盡管各高校校情不同,在“雙一流”建設上可選擇諸多個性化路徑,但五大發展理念無疑應成為引領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思想導航和行動指南。
以創新發展激活發展動力。創新發展是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推動高校發展的第一動力。高校的創新發展既要“頂天”又要“立地”:“頂天”,就是要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立地”,就是要緊密結合高校實際,凝練創新方向。對于湖南大學而言,在推進教育教學創新、學科建設創新和科學研究創新的同時,更要突出作好社會服務創新和文化傳承創新兩篇大文章。一是要主動融入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特別是要瞄準湖南智能制造等重大區域需求精準發力,努力在機器人和高檔數控機床、汽車制造、節能環保、電力裝備等重點產業以及制造業創新能力建設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方面實現研發創新與突破。二是要繼續傳承弘揚好岳麓書院優良傳統和文化血脈。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推出一批新品、精品、力作,擦亮“千年學府”這塊文化品牌,將湖南大學打造成為弘揚湖湘文化的高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中國高等教育的名片。
以協調發展釋放發展活力。協調發展既是“雙一流”建設的活力源泉,也是破解高校管理難點、全面深化高校綜合改革的關鍵之所在。一是要協調好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關系。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科學研究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職能。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既不能非此即彼,更不可對立不容。要不斷完善科研與教學協調聯動機制,大力推動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融合、科研基地與教學基地結合,讓創新科研成果進教材、研究前沿進課堂,促進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以高水平科研支撐高質量教學。二是要協調好學術與行政的關系。必須避免行政權力對學術權力的不必要干預,實現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相互支持、相互制約、相互平衡。三是要協調好學校與學院的關系。擴大學院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人事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權,建立健全學校宏觀管理、學院自主運行的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推進“校辦院”向“院辦校”轉變。
以綠色發展促進內涵建設。“雙一流”建設應舉高校全力,但絕非逞一時之勇、搞不顧高校長遠發展的冒進運動,而是要著眼于高校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一是要建設綠色校園。注重高校硬環境建設,做好校園整體規劃,優化校區功能布局,加強校園基礎設施和人文建設,為師生提供安靜、安全、整潔、文明的學習、生活、工作環境。二是要建設節約校園。在引導師生培養綠色觀念、養成綠色生活方式的同時,勤儉節約、大力節流,縮減“三公”支出,降低校園能耗,實現人、財、物合理利用。三是要強化經營意識。注重開源,增強高校自我造血功能。實行全面預算管理,推進高校校內公共資源成本核算、有償使用;深化經營性資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提高經營性資產對高校的回報和支持力度;完善捐贈激勵制度,吸引和擴大社會捐贈。
以開放發展提高國際化水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其“一流”標準應為國際標準。“雙一流”建設不能畫地為牢、自娛自樂,應當堅持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相結合,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一是要增強開放意識。湖南大學辦學傳統一直飽含湖湘文化的開放性基因。我們要把辦學環境上的開放升華為大學精神和辦學理念上的主動開放,用國際視野、世界眼光考量學校的“雙一流”建設。二是要加快國際化步伐。國際化是一項系統工作,高校要在學生國際化、師資隊伍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學術標準國際化、科技合作國際化等方面下大力氣。
以共享發展提升師生獲得感。共享發展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讓師生有更多的獲得感是“雙一流”建設的原動力。一是要建設和諧校園,實現發展成果師生共享。在營造風清氣正、公平、清明的學術和政治生態的同時,搞好民生工程,在提高教職工收入、改善學生學習條件等方面辦好事、辦實事。二是要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湖南高校要共享國家和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就必須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建設作出新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