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南京大學博物館迎來“億元時代”。著名企業家朱永寧以個人名義慷慨捐資一億元人民幣,支持南大博物館建設。這是我國近些年來,為數不多以真金白銀的方式贊助大學博物館建設事件。而此前三天,由教育部指導的首屆全國高校博物館創新發展專題培訓班舉辦,進行了新形勢下博物館教育的探索與思考。
世界上首座博物館就起源于大學,高校博物館植根于大學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大學深厚學術和文化積淀的重要標志。本期,我們連線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探討一流大學如何著力建設一流博物館之道。
“億元現金”流入大學博物館
記者:大學博物館成為一流大學的精神圖騰和文化符號。近些年,我國非常重視大學博物館建設,在教育部指導下,成立了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作為聯盟單位,南大為何能引入億元資金建設博物館?
張異賓: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在大學的辦學發展中,博物館承載著這所大學的光榮歷史與燦爛夢想,對傳承人類文明之火種、夯實大學發展精神之根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本國歷史文化與世界璀璨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橋梁紐帶。目前,南大引入億元資金建設博物館,目的就是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一個南大”的指示精神,全面推進“雙一流”建設,努力早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南大風格的世界一流大學。
建設博物館基于我校豐富的文物資源和藏品基礎。早在上世紀20-30年代,南大前身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就已開始收藏殷墟甲骨、金石拓片等考古實物資料。目前,南大收藏的金石拓片達兩萬余件,其中不乏國家一、二級文物;擁有古生物化石及動植物標本等,數量多達十余萬件,珍稀品種數量不在少數;還擁有幾十萬冊件宋元明清古籍、古代和近現代字畫等重要文物和歷史文獻。多年來,保存良好、修繕如新的珍貴文物資源,體現了南大深厚樸實的文化情結。
建設博物館也是南大前輩們的“歷史遺愿”。南京大學辦學源頭之一的金陵大學曾募捐四萬元籌建古物陳列所,逢日本侵華戰爭,計劃遂告停頓。2002年,我校建成的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地質博物館及生物博物館,各種設備和收藏環境不盡如人意。幾代南大人一直期望建設一座與其學術影響力相契合的博物館。在“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南大順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把建設博物館作為學校整體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南大博物館得以興建,實現了歷代南大人的共同夢想,必將在南大校史上書寫下重要的光輝篇章。
如何利用博物館提升學術研究品質
記者:大學博物館在成立之初,既有滿足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又為師生教學和科研提供標本材料的功能。尤其是近代以來,大學博物館更是在科研領域發揮著研究陣地和宣傳科研成果的重要作用。南京大學在這些方面有著怎樣的傳承及創新?
張異賓: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同時,他強調,“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和學術科研的重要載體,也承載著實現“中國夢”的光榮使命。我校將以“雙一流”建設為核心,著力發掘博物館的研究陣地和宣傳科研成果的重要功能。
第一,開拓學科建設新領域,構建高端的學術交流平臺。受以往辦學體制影響,我國大學博物館的收藏范圍多局限于本專業、本學科,藏品比較單一,專題性博物館較多,綜合性博物館較少。通過綜合性博物館的建設,打破學科壁壘,將各類專題館納入統一的規劃、管理和維護,有效整合現有資源,成為助力學科建設的專業平臺。
第二,提升人文研究新內涵,打造高端的文化傳承載體。借助科技創新,依托豐富的館藏文物典籍,利用最新考古發掘發現,通過對文化器物的具體研究,深刻地探究文化的起源和本質,致力推出具有世界關注度的文博成果。
第三,豐富人才培養新途徑,搭建高端的科學創新基地。要進一步通過綜合性博物館建設,提升科研人員“通識”素養。如,自然科學博物館可以成為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者提升科學素養的平臺;人文社會博物館可孕育自然科學研究者的人文情懷;藝術博物館則可以激發多學科研究者的創新火花。
如何拓展博物館立德樹人功能
記者:當前,各種學術及文化思潮此消彼長,流派林立,為德育工作帶來不少阻礙和困難。高校博物館在滿足學術發展的同時,也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功能和歷史使命。南京大學如何利用博物館成為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的核心工程?
張異賓:文化育人是大學博物館事業的時代命題。我校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切實將博物館建設成為立德樹人根本的核心工程,為培養具有獨立人格、擁有審美意識和富有奉獻品格的大學生服務。
一是要立足紅色資源,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學校博物館擁有一大批重要黨史文獻資料,例如:不同歷史時期的黨員入黨志愿書及黨員登記表等;日本侵華時期的傳單及畫報等抗戰史料,這些都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在弘揚好愛國主義的同時,必須要傳承好紅色基因,努力培養學校師生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二是要講好校史故事,加強校史校情教育。利用校史展覽、榮譽陳列等陣地和聲光電等現代教育手段,讓學生感悟“中國夢”與“南大夢”如何相連,并從中汲取奮斗力量。同時啟動南大校史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重點工程,率先開展學院學科發展史的編纂,努力發掘大學精神和學術底蘊。
三是要用好豐富藏品,加強師生人文教育。定期把學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安排在博物館進行,幫助學生在人類文明的記憶中涵養文化品質和科學精神。例如去劍橋大學的每一個人,都要去費茲威廉博物館親眼一睹愛因斯坦的數學手稿,其間激發起的好奇、崇敬和遐想,是在其他場所難以體驗的。這些都是大學博物館立德樹人魅力所在。
對外開放促大學博物館走向一流
記者:“互聯網+”時代,建設一流大學博物館是為了進一步活化大學教育,這無疑還需要大學博物館做出許多功能與格局的轉變,尤其是在對外開放與合作上需要怎樣的戰略意識?
張異賓:新形勢下,我校興建博物館符合“互聯網+”的時代要求,也為進一步改革創新大學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想法、新思維。接下來,南大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發掘博物館的功能與格局,不斷增進學校對外開放與交流合作。
其一,主動面向社會公眾,提高服務意識。堅持博物館公益性、均等性及便利性等特點,最大限度地向社會開放,特別是面向中小學生開放。積極協調高校博物館之間,以及高校博物館與區域其他博物館之間,共建可持續的交流協作機制,將博物館納入社會的博物館協作體系。
其二,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國際意識。充分發揮博物館文明對話平臺作用,不斷推進文物展覽的交流互動,進一步引進世界文明展覽,深化文物保護和科技成果運用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發揮博物館在文明傳承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的橋梁紐帶作用。
其三,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信息意識。把大學博物館館藏優勢轉化為互聯網展示優勢,探索數字化采集處理和三維多媒體運用等新興技術手段,在多媒體傳播平臺共享優質博物展覽,使世界各地人們可以便利快捷地訪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