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人社部、發改委等七部門出臺《關于在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過程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的意見》。《意見》在促進轉崗就業創業中明確,“對鋼鐵、煤炭過剩產能企業較為集中、就業門路窄的地區及資源枯竭地區、獨立工礦區,要加強工作指導,開展跨地區就業信息對接和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在此背景下,一場場針對去產能安置職工的跨區域招聘會如期舉行,大批產業工人離開自己生活的傳統工業城市,前往陌生的城市就業創業。延續著產業工人的優秀品質,他們在經歷了去產能的陣痛后,正在實現人生轉型。——編者
今年8月底,夏末,在內蒙古赤峰市舉辦的一場主要針對去產能安置職工的跨區域招聘會上,一群產業工人從這里出發,鴻雁般成隊遷徙,奔赴北京、天津、河北和內蒙古自治區內的300多家企業,開始了他們新的職業旅程。
3個多月過去了,走出傳統工業城市的他們克服了“水土不服”,在新的“棲息地”生存、奮斗。
也是從那時起,記者便跟蹤采訪了其中一名在那場招聘會上達成就業意向并來到北京就業的產業工人——周磊。經過3個多月的調整,他逐漸適應了異地的工作和生活,開啟了自己的別樣人生。
重找“奶酪”為時不晚
在京津冀蒙4地工會共同舉辦的那場招聘會上,共達成5900多份就業意向,33歲的赤峰人周磊選擇了北京基業達電氣有限公司。
這并不是周磊第一次面臨人生轉型。“我的大專專業是地理,畢業后,在遼寧省通遼二中當過兩年地理老師。”回憶起那段經歷周磊感慨萬千,“就是在那段時間,我遇到了現在的妻子。”
在周磊和妻子的共同規劃中,今后的人生應該是“穩穩當當”的。不過,命運并不隨人愿,由于無法轉正,報考教師又遭遇失敗,他不得不選擇轉行。
27歲那年,通過社會招聘,周磊進入了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東北電力第一工程公司,成為一名管道工人。不久,他就和妻子在公司所在地遼寧鐵嶺市安了家。
成為產業工人的6年里,周磊從“兩眼一抹黑”的學徒工做起,電焊、火焊、看圖紙,這些之前從未接觸過的專業技能讓他感到極度茫然,“從課堂講臺,到生產車間,再到建設工地,工種差異巨大,心理落差也很大。”
那是一段艱難的日子,也是一段讓他成長的日子。
這期間,周磊讀到了一本對他啟迪很大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書中的4只小老鼠,在發現奶酪倉庫不見后,有的毫不猶豫重新尋找新奶酪,有的在原地猶豫不決、煩惱叢生,有的郁郁寡歡、怨天尤人。而沖破思想束縛、重新走進黑暗迷宮的那只老鼠,最后終于找到了新的、更大的奶酪倉庫。
“我們總要重新開始,面對新生活、新抉擇。”最終,周磊花了兩年半時間掌握了一名管道工人所需的所有技能,并成為施工隊小組長。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個性,在這個內蒙古漢子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之后的幾年時間里,他跟隨項目部輾轉全國各地,興建發電廠。在大連的施工現場,他一待就是整整4年,“我不怕吃苦。”周磊說。
然而,就在一切順風順水之時,他卻再次面臨選擇。
受去產能影響,各地發電廠的施工項目明顯減少,周磊在家待業1年有余。為了還房貸、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四處打零工。
4個多月前,女兒降生,這讓他最終作出決定,出現在赤峰的招聘會現場,“重新尋找奶酪,一切為時不晚。”
管道工變身數控沖壓工
今年9月初,記者在北京市西城區總工會職業介紹所見到了周磊,初來乍到的他,說話聲音小、與人交流時不敢直視對方、回答問題緩慢謹慎,流露出極度的“不自信”。
3個月后,當記者再次聯系到他時,他完全變了一個人,語速快了、聲音洪亮了、還時不時加以調侃:“真正合我胃口的奶酪,原來在北京。”
當然,輕松的調侃背后,他其實克服了很多困難。
怎樣從一名管道工人轉變為一名數控沖壓工人?這是擺在周磊面前的最大難題。“基業達在業內非常有名,我心懷敬畏,原來在工地安裝配電箱,用的就是基業達的產品。”如今周磊從一個“使用者”變為“生產者”,原來拿在手中的配電箱圖紙,如今需要他親手去畫,一道道流程需要他去操作和把控。
“來到這里才發現,每一道生產程序都有玄機。”周磊說,他曾經在工地上望著配電箱圖紙發呆,“配電箱是什么機器生產出來的?怎樣加工制造?每一道制作流程是怎樣的?”這些過去只是好奇的問題,如今都成了周磊現實工作中的障礙。
于是,他開始刻苦摸索,向自己的師傅虛心請教,認真領悟。在剛進入公司的日日夜夜里,他幾乎都泡在車間,與困擾自己的技術難題“較勁”。最終,他僅花了20多天便熟悉了全部工作流程,實現了獨立操作。
“我不能浪費在北京的時間,這里有其他地方沒有的技術和知識,這是我來北京的意義。家里的老婆和女兒在等我,我不能辜負她們。”周磊坦言,一個離家千里的產業工人,有著很多無奈與苦衷,但是人生就是這樣不可預測,永遠都不知道手中的“奶酪”何時會消失,“幸好,人生的選擇權,永遠在自己手中。”
有經驗、能吃苦、肯鉆研
記者了解到,在3個多月前的那場招聘會上,與北京西城區企業達成就業意向的多達322人,他們大多數都來到了北京,開啟了離開工業城市后的新生活,而周磊的故事只是他們的縮影。當然,開始一段新生活,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努力和拼搏的決心。
北京基業達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孟慶欣坦言,像周磊這種有技術經驗的產業工人,在北京是極度稀缺的。“我們需要的職工是多層次的,從生產車間的一線工人來看,基本上都是從外地招聘的。”他總結說,能吃苦、肯鉆研、珍惜機會,是他對外來務工的產業工人最深刻的印象。
北京團興勞動與社會保障服務有限公司在此次招聘中為北京市公安系統招聘了30名文職輔警。招聘主管吳畏對記者表示,從多年的招聘經驗來看,愿意接收產業工人的多為中低端企業,其中又以服務業企業占大多數。從企業反饋來看,產業工人群體的最大優勢在于“樸實、有熱情”。
吳畏表示,根據自己的招聘實踐,從去年底開始,產業工人的求職訴求相較于往年呈現“井噴式”增長,而這種勢頭已經持續了將近1年時間。從產業工人的年齡結構來看,25歲~35歲以及40歲~50歲的職工愿意異地就業的多一些,而35歲~40歲的職工,愿意異地就業的人數非常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們的孩子還在當地上學。
記者接觸的眾多參與招聘的企業主和職工都表示,無論企業還是職工都十分信任工會,因此工會舉辦的這類活動,企業樂于參與,職工也樂于參加。西城區總工會職業介紹所主任季洪福告訴記者,職介所將繼續創造條件,為跨區域解決去產能職工安置問題發揮積極作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