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17年度公務員錄用考試公共科目筆試在全國31個省(區、市)47個城市的900多個考點同時舉行。據統計,本次考試共有120多個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申報2.7萬個招錄計劃,有148.63萬人通過招錄機關資格審查,113.7萬人繳費確認參加筆試,98.4萬人實際參加考試,參考率約為86.58%,參加考試人數與錄用計劃數比例約為36:1。
其實每年公務員報考之后,都會有學生放棄繳費確認參加筆試。繳費確認之后,還會有人放棄參加考試。比如,2016年度公務員招考,共有139.5萬人通過招錄機關資格審查,106.9萬人網上繳費確認參加筆試,近93萬人實際參加考試,共46萬人放棄;2015年度公務員招考,先有141萬人通過招錄機關的資格審查,之后105萬人網上繳費確認參加筆試,近90萬人實際參加考試,共51萬人放棄考試。而2014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共有152萬人通過招錄機關資格審查,實際參加考試人數為99萬,放棄人數為53萬。
輿論普遍比較關注公務員報考人數,并以報考人數多少來分析公務員報考的冷熱,卻比較少關注公務員考試棄考現象本身。而公務員考試棄考現象更能說明公務員報考為何這么熱。連續多年50萬人規模左右的公務員考試棄考表明,有大批學生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參加公務員考試報名的。這種心態折射出我國十分嚴峻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以及大學生就業缺乏理性規劃。
在去年和前年,輿論曾分析公務員報考降溫,其理由是由于實行八項規定、反腐,導致公務員灰色收入減少、公務員崗位吸引力減弱,進而報考人數減少。很顯然,這一分析僅僅看到表面,而沒有分析具體實質——有多少是沖著灰色收入去報考公務員的?用這種邏輯如何解釋今年公務員報考人數又增加了呢?因為報考人數減少幾萬就認為降溫,這是很不理性的。
筆者并不認為當前我國公務員報考存在降溫趨勢。我國公務員報考為何一直高燒不退,其實與三方面因素有關,而這三方面因素一直沒有消失,因此,公務員報考不可能在短期“降溫”。
這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由于就業形勢嚴峻,只要有工資待遇不錯、比較穩定的工作崗位,都會有很多學生去投簡歷,大家所見的是大學畢業生到處趕場子參加招聘會,四處投簡歷。多年前有媒體調查,我國大學畢業生的簡歷浪費(漫無目的投簡歷)就達20億份。那么多大學畢業生報考公務員,也是出于這種“有機會就不放過”的心理。
其次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面很窄,一直以來,大學畢業生就業存在地域集中、行業集中、崗位集中的問題,大學生追捧公務員崗位,就是行業、崗位集中的體現。而且在選擇具體公務員崗位時,也存在進一步集中的問題,即關注中央、省一級的公務員崗位,而對縣鄉一級的公務員崗位不感興趣。雖然很多人勸大學生選擇有創新挑戰的工作,可創新創業選擇對大學生來說并不容易。
第三是大學生迫于就業形勢,大多選擇先就業、再擇業(即不管喜不喜歡,先有一個崗位再說),加之追求初次就業率的高校,也催大學畢業生落實就業工作,不引導學生對擇業進行理性規劃,很多學生有“抓到籃子就是菜”的想法,這種想法雖然務實,但也有諸多問題,包括在求職過程中,只要有機會就“抓”住,隨后有了新的機會就放棄前面這一機會,以及就業之后很快就對崗位不滿意而選擇跳槽。調查顯示,畢業半年內跳槽的畢業生達到30%。50萬考生放棄參加公務員考試,有相當多數就屬于想先抓住機會,之后有新機會出現而放棄這種情況,他們并沒有考慮好公務員崗位是否適合自己——不僅在報名確認時有放棄,在確認后參考時有放棄,在面試時還有放棄。
換言之,50萬考生放棄公務員考,凸顯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就業季的迷茫,他們在報名時并沒有想好自己要不要做公務員,只是把這作為一個機會而已。改變這種情況,需要給大學畢業生創造出更多有效的就業選擇,同時對大學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引導他們結合就業形勢和個體的個性、能力,選擇適合的自己的就業崗位,應該做到在就業中進行理性的擇業規劃,以增加對就業崗位的滿意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公務員考試降溫。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