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大類招生”高校增多 專業學兩年再定
本月中旬,高考志愿填報即將開始。上海多所高校選擇“五一”小長假舉行招生咨詢會。發現,在咨詢現場,除了常規的專業、就業等問題外,進校后的“二次選擇”成為家長、考生關注的重點之一。
小長假第一天,華東師范大學、東華大學、華東理工、華東政法等高校舉行咨詢會。5月3日,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校園內,各專業咨詢攤位同樣被家長包圍。不少家長上來第一個問題就是,“進大類后分流,有啥標準?”
如此關注,事出有因。近年來,上海開啟“大類招生”的高校日益增多。
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幾年前就開始實施“大類招生”,考生進校就讀一到兩年后再分流到具體專業。2011年起,上海大學招生時全校專業只分為理工類、經管類和人文社科類3個大類。今年,同濟大學75個本科招生專業中,有50個將按照交通運輸類、材料類、機械能源類等17個大類招生。與此同時,上海財大專業按大類招生的比重也大幅增加。如在過去實行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按大類招生的基礎上,該校今年首次將5個和金融相關的專業歸并為金融學類,按專業類來招生。
5月3日,在同濟大學咨詢臺前,楊浦高級中學高三學生家長沈女士手中有一份招生簡章,被她標記最多的是該校的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聽說這幾個‘實驗區’一進校門就能報名參加?”她問道。
據了解,同濟大學在面向2014級新生繼續開放原有8個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以及由生命科學、海洋科學和物理學3個學科聯合構建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基地”的基礎上,今年新增4個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新生入學報到第一天,即可自愿報名申請。通過選拔,入學一周內即可進入自己感興趣的相應實驗區或試驗基地學習。
以其中“工程(土木)—法學”實驗區為例,將有25名至30名優秀新生可入選。土木工程學院從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培養計劃中,精減15個學分的部分通識課程與素質拓展課程,再加以民法、工程法、訴訟法等40個學分的法學課程,累計總學分數不超過200個。“要成為面向未來的新一代土木工程師,兼備跨學科知識背景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顧祥林教授說。
事實上,不少高校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轉專業名額,供學生和院系雙向選擇。近年來,隨著高校教育質量改革步伐加大,一些專業的人才培養集聚了更多優質教學資源,無論是“大類招生”還是“進校選擇”,目的在于尋找更多優秀且合適的學生與之匹配。專家提醒,考生、家長也應看到,多一次選擇機會,同時也意味著更加激烈的競爭和淘汰。
同時,由于大一成績排名是分流選擇的關鍵指標之一,這也成為防止學生高考后“放羊”的有效手段。如上海大學“大類招生”后,分流時依照其入學時的高考成績、第一學年學分績點排序。
去年起,上海政法大學在法學專業獨立開出“應用型”“涉外型”兩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試點班。經過一年的學習后,采取“末位淘汰”方式,將有10%的學生離開試點班,進入普通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