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學校國際化——
清華學生打造面向國際學生的全英文微信平臺
經過近一個月的緊張籌備,“Xiaoyan Online”上線了。這是清華大學研究生會專門為服務國際學生推出的全英文微信公眾號。
創建這個平臺的初衷并不復雜。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2014級研究生俞薈提到,在研究生會舉辦活動時,現場路過的留學生因為看不懂中文推送而錯過了報名參加的機會。“突然發現,我們之前的一些學生工作沒有很好地覆蓋留學生群體”,俞薈說,“清華已經非常國際化了,很多活動留學生完全可以參加。”他腦中閃過一個念想:為什么不能以研究生會官方的名義,開設一個微信號來服務留學生群體呢?
11月初,俞薈和首屆蘇世民書院學者趙闖、新聞傳播學院2015級國際新聞專業研究生沈曉波,在蘇世民書院開了一下午的長會。他們都是清華大學研究生會的成員。三個人起草了一份策劃初稿,從命名到板塊設計,再到團隊建設,公眾號有了雛形。“最后我們決定給公眾號取名‘Xiaoyan Online’”,趙闖提到:“經過多年的運營,‘Xiaoyan(小研)’兩個字早已深入每個清華研究生的心中,成為一個品牌,我們也打算把這個名字傳遞給全校的國際同學。”
在他們看來,研究生會的官方微信不僅是聯動全校學生的渠道,更是留學生獲得一手資訊、參與清華國際化建設的重要接口。策劃書中,他們寫道,“清華大學國際化建設需要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今年,清華大學發布了歷史上首個全球化戰略。在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校長邱勇多次提到,跨文化的國際化交流對年輕人的成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清華大學正致力于成為一所更加國際化的學校,培養有全球勝任力的人才。而這一年,有來自全國96個國家和地區的768名留學生在清華讀研,為歷年人數最多。
學校對他們的提議給予了很大的支持,研究生會的其他部門主動協調資源,提供幫助。前期調研中,他們發現國內還沒有高校開設以學生組織為載體、通過英文推送來直接服務留學生群體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他們希望把這個英文平臺做得更精細。直到平臺上線的前一晚,俞薈召集團隊,進行了發布前的最后一次集體辦公——反復斟酌公眾號的英文簡介、文尾圖設計,甚至是關注平臺后自動回復的語言風格,打磨公眾號相關的細節。
“Xiaoyan Online”有專門的運營團隊。由于是英文賬號,他們特別招募了幾位留學生參與其中。但沈曉波覺得,留學生的加入不僅是為了把語言關,更重要的是“讓團隊能時刻對留學生群體的訴求保持敏感”。雖然團隊里沒有英語專業的學生,但他們認為,語言早已不是清華學生的障礙。團隊成員均有全英文授課的課程,每篇文章寫完后會給留學生檢驗一遍,有時候都是“原封不動”地返回來。
“Xiaoyan Online”上線后,團隊與研究生會體育部聯合推送了“冰跑活動”。“‘無體育不清華’早就刻在了每個同學的心中,加上外國同學對運動的熱情,這條推送一定能吸引更多人。”沈曉波說。與大家的期望相符,短短幾小時,這篇文章就獲得了近1000的閱讀量。那是微信平臺上線的第6天,這個傳播效果也讓團隊更有信心。
讓俞薈印象深刻的是“Xiaoyan Online”關于紀念“一二·九”學校合唱比賽的推送。在他看來,當這些“洋面孔”來到清華園,成為清華學子中的一員,對“清華精神”產生認同,是必然的經歷。了解清華歷史、清華文化,認識清華對于中國近代歷史的貢獻也是必然的內容。“‘一二·九’就恰恰是這樣一次契機,能夠從一次合唱開始了解它的背景,進而感知清華人的選擇對于中國的意義。”俞薈解釋,“Xiaoyan Online”想讓留學生真正地融入清華,這也體現了平臺文化輸出、價值輸出方面的功能。
在文章里,他們用12張漫畫來梳理這段珍貴的歷史,更加直觀易懂。“推送發出后我們獲得了很好的反響,甚至有外國同學專門在公眾號后臺私信,向我們要票觀看今年的合唱比賽。”沈曉波談到。
趙闖認為,“Xiaoyan Online”的建立也為更好地整合校園內國際化品牌活動和資源提供了便利,比如更好地開展鼓勵學生挑戰學術權威的巔峰對話(Top Talk),倡導表達自我的iTalk。不久前,來自蘇世民書院的中外學生,一起合作完成了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近2000件展品的展簽翻譯、校對工作。
“一切才剛剛開始,希望通過我們微小的努力,使留學生更好地融入學校各類活動,分享學校已有資源和服務。”趙闖相信,留學生參與活動也有利于提升清華的國際軟環境,實現本土國際化,培養中國學生的國際勝任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