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學英語的大國,但國民的英語水平卻一直不盡如人意。測試顯示,我國18-20歲年齡段的英語水平最高,但從21歲開始英語水平快速下降,而上述年齡段正好是大學期間和大學畢業工作后。學得好,但用不好,是我國英語教學所面臨的尷尬困境。作者從近日公布的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顯示上海成人英語水平連續三年領跑全國的數據出發,解析上海高校近年來進行的英語教學改革的意義,指出要擺脫“學得好,但用不好”的尷尬困境,我國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從之前幫助學生達到大學英語四級要求的定位向滿足學生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和今后的工作需求轉移,具有啟發意義和借鑒價值。
上海成人英語水平領跑全國的原因
近日,英孚教育在北京發布了第六版年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EF EPI)。這項針對72個母語為非英語國家和地區的95萬成人英語學習者的測試報告顯示,中國大陸成人英語熟練水平比去年提高了1.53,達到了50.94,排名也上升了8位,列39位,但仍處在低熟練度水平。盡管如此,上海卻已經連續三年領跑全國,達到了55.54,進入中等熟練度水平,超過香港的54.29,北京的53.48,臺灣的52.82。而且在亞洲還超過了韓國(54.87)、越南(54.06)和日本(51.69)。上海和北京差距也在拉開,去年上海53.93,北京53.56。但北京今年停滯不前,而上海猛增1.6個點(見表1)。
雖然指標(主要測試讀與聽)并不能完全反映當地成人的英語水平,但多少說明一些問題。就拿上海和北京兩地來說,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如上海和北京兩地的中小學英語教學發展都較快,為高校提供了英語較好的大學新生;兩地都是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國際化程度較高;出國留學、游學和交換交流的平均人數都是全國第一。但是,為何是上海而不是北京在英語熟練度測試中和其他省市拉開差距并且連續3年領跑全國呢?在筆者來看,關鍵是兩地近年來在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定位上的不同。
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的對象是18歲以上的成人,但“偏向于學生和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人”。因此,與其說指標是測試這個年齡段的青年人英語水平,不如說是檢測高校大學英語教學質量。2014至2016年三個年度指標報告顯示,中國大陸18-20歲年齡段的學生英語水平較高,達到55.26,到21歲以后就快速下降,21-25歲年齡段則為51.13。這個數據很好地說明了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定位在于主要幫助學生達到大學英語四級要求的弊病。大學英語開設兩個學年,到大二結束時,我國大部分學生都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此時,除少數學生有考研留學的需要,大多數學生就此結束了他們從小學一直學到大學的英語學習歷程。語言不用則廢,這就很好解釋21歲大三起,他們英語水平快速下降,也佐證了長期困擾我國外語教育的問題:費時低效或無效。大學生學習英語就是為了應試,隨著最后一個考試——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結束,花了十幾年精力和資源學到的英語就扔掉了。
上海市教委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從2013年起開始了一場大學英語教學定位的改革,要求全市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從幫助學生達到大學英語四級要求的通用英語向滿足學生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研究以及今后工作要求的學術英語轉移。
從通用英語轉向學術英語的外語教學效果
上海高校將大學英語教學由通用英語向學術英語定位轉移教學效果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大幅度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詞匯要求是4500詞,而學術性質的專業學習的要求是8000-10000單詞。通用英語主要是學習經過改寫的幾百詞課文,進行結構分析和語法講解,學術英語則是要求幾千詞的文獻信息汲取和綜合。前者寫的是自說自話只需語法正確的一百個詞左右的短文,后者寫的是有文獻和數據支撐的文獻綜述或小論文。專業學術學習所需要的語言要求使得即使四、六級考試通過的大學生也絲毫不敢懈怠。這種語言高難度環境下的學習促使他們語言水平的提高。
第二,保證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的持續發展。我國外語教學最大的問題是同質化,從小學到中學乃至大學和研究生,都是為學習英語而學習英語,句法詞匯分析的單一性,語言練習的應試性。這種同質化教學造成越來越多學生英語學習的懈怠。而學術性質的專業學習是他們自有英語課程來第一次以英語作為工具在科學和人文領域進行探索。他們必須接觸大量學術性信息的文本,進行置疑、分析、比較和評價。這種充滿挑戰的探索極大地調動了他們英語學習的興趣。
第三,培養了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畢業后能較熟練地運用英語開展研究和職場工作的能力。上海高校學生已進入中熟練度水平的中間位置,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這四年改革的結果(見表2)。
學術英語對學術和科技的國際化意義重大
2015年國務院頒發了兩個重要文件:《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和《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要推動兩個一流和“一帶一路”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國高校大學生——未來的科技人員在自己學科專業領域內是否具有較強的國際交流能力和國際話語權。
英語是國際政治經濟和科技的通用語。以《科學引文索引》(SCI)為例,這個覆蓋生命科學、醫學、物理、化學、數學、農業、工程等176個學科5000多種的檢索刊物,用英語寫的占到了95%,一個科技人員不能在這上面汲取、交流信息就等于喪失了學科國際話語權。過去幾十年,我國外語教學最大的失敗是造成一代科技人員無法用英語熟練地閱讀專業文獻和撰寫國際期刊論文,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歷次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從沒提出培養他們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和研究能力的要求。語言走多遠,思想就能走多遠。學術英語能力的低下制約了他們學術思想走向世界。如根據英孚指標,2015年中國發表的科研論文僅有21%引用了國際同行文獻(而丹麥、芬蘭、荷蘭和新加坡則達到50%)。這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閱讀國際期刊的短板。無法用英語閱讀國際同行的論文,意味著自己的研究很可能是在不了解國際同類研究現狀中進行的,因此很可能是低水平的和重復性的。因此,盡管我國國際科技論文發表數量連續六年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但是,論文在國際上平均引用率只有4%,遠遠低于數量排在后面的許多國家的論文,國際學術影響力較小。
現在上海在全國率先進行大學英語教學向學術英語轉移的改革,旨在幫助大學生了解他們學科理論和知識是如何通過英語語言進行構建和交流的,幫助他們掌握學科內容表達的語篇結構、修辭手段和表達方式,使他們能在自己領域里具有較強的英語讀寫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有了學術英語的翅膀,他們就可以在國際學術舞臺上自由翱翔,這種改革對促進我國學術和科技的國際化,實現國家走出去的戰略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