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啟用不到半年的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專程前來參加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委會的首屆年會,也不免帶著挑剔的眼光來審視浙大這個新的校區。
此前的11月4日,清華大學與深圳市簽訂協議,共同建設清華的深圳國際校區。僅新增的校園面積,就將達到1100畝。
清華和浙大在中國高校排名中一直穩居前列。特別是在“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兩所名校不約而同推出國際校區的舉措,不能不引來眾多好奇者的目光。
國際化辦學方興未艾
“國際化”對當下的中國大學來說是個熱詞。
據統計,近些年我國普通本科院校在國際化辦學方面表現積極:95.0%的高校在其發展戰略規劃中對本校的國際化發展提出明確要求,93.0%的高校制定了國際化發展戰略目標,89.7%的學校根據國際化發展戰略目標制定了中長期規劃和實施方案。
從全球來看,教育國際化也是大勢所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會長閔維方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向前推進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所有基本要素,諸如科學、技術、知識、人才(包括師資和生源)等,也都在跨國界地流動,跨國界地組織。因此,教育國際化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國家、一個教育系統、一個教育機構回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體現。
從國內來看,教育國際化的縱深發展似乎還剛剛開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國家層面的三項利好政策紛紛出臺:一是2015年10月國務院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整體方案》,其中提出要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二是2016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我為主,兼容并行、提升水平、內涵發展、平等合作、保障安全的工作原則;三是2016年7月教育部發布《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提出“一帶一路”為推動區域教育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機。
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宋永華并不否認國內外形勢對國際校區建設的推動。宋永華說,海寧國際校區2013年立項時瞄準的就是助力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這也是浙大探索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新范式和實施“4S國際化戰略”的實驗田。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校區定位則是一流學科建設。早在15年前,清華大學就在深圳建立研究生院,累計已招收1萬余名研究生。和清華本部有所不同,深圳研究生院的辦學特色是學科交叉、創新創業和國際化,目前設有7個學部和1個研究院,其中物流與交通學部、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部和醫院管理研究院,都是清華本部所沒有的。
即將建設的清華深圳國際校區,可以看作是清華深圳研究生院的升級版。清華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康飛宇說,深圳的經濟條件好,國際化的企業多,創新創業氛圍好,清華希望以建設一批新型的交叉學科為中心,帶動各個國際合作項目的建設。“清華需要做一些新的事情,比如綜合改革方面,有些可以在深圳先試,因為本部可能會制約大一點兒。”康飛宇說。
近幾年學界對教育國際化的研究,也逐漸成為一個熱門選題。宋永華說,本次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委會的首屆年會,原計劃是100人的規模,結果來了近400人,周邊酒店都不夠用了。
教育國際化是把雙刃劍
與中國國際地位的快速提升相比,當前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結構、數量和水平還不盡如人意。
北京師范大學高教所常務副所長洪成文用裝修房子來比喻當前我國的教育國際化。洪成文說,目前似乎我們都在用最好的材料,裝修我們自己的家,把中國的大學裝修得更加世界一流。但他認為,教育國際化的終極目標是要在裝修好自己的房子的前提下,如何服務別人的房子,做房屋的設計師、建筑師和家裝師。
在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洪成文認為必須思考三個基本問題:有多少思想影響高等教育國際同行?有多少規則和制度被同行借鑒和接受?有多少專家活躍在國際學術一線?
洪成文以北師大、南洋理工大學、倫敦大學等發起組建的國際頂尖教育學院聯盟為例,提出了“教育國際化流程再造”的視角。洪成文說,一個由世界上一流大學最一流的教育學院組建而成的國際學術平臺,過去我們認為,只要混進去,就很成功;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這個聯盟是中國大學帶頭一手做起來的。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洪捷則提出謹慎對待教育國際化。陳洪捷說,世界各國都在追求高等教育國際化,但出發點和歸宿顯然不同。富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通過給與而獲利,比如接受留學生、提供獎學金、提供科研資助等,通過給予而促進了其知識、技術、產品、規則、價值觀的擴散;窮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則是通過參與而獲利,比如出國留學、參與科研合作、引進優質教育等,通過參與而獲得人才、新知識、技術、產品和規則,從而與國際接軌。
陳洪捷說,在這種看似雙贏的游戲中,富國顯然是大贏家,他們通過給與強化了在知識、技術和產品方面的優勢。窮國通過參與雖然可以與國際接軌,同時也往往強化了其依賴者的地位。
一組數據似乎印證了陳洪捷的觀點。中央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一個數據表明,在科學、工程和技術領域中國有87%的高端人才留在了海外;美國媒體也曾發布,在美國的一流大學受過系統的學術訓練并取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90%永久地留在了美國。
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也在不斷翻升,2000年是5萬人,2015年已超過50萬人。并且當前出國留學已現低齡化趨勢: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北京某名牌小學一個班的近30位孩子,今年該上高三了,卻只剩下兩人留在國內參加高考。
“國際校區”帶來了什么
截至2016年11月,我國共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2469個,比2010年翻了一番。其中本科及以上的機構(項目)有1216個,涵蓋了除青海、寧夏和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區市。作為探索之中的一種中外合作辦學新形式,“國際校區”能解決教育國際化中遇到的諸多難題嗎?
宋永華把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的中外合作辦學總結為“以我為主”“一對多”“高水平”三個關鍵詞。
“以我為主”指的是國際校區的辦學定位。它應該是浙江大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要服務于浙江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質量上,國際校區也應該高于現在的浙大主校區。它的學科體系,也都是比照浙江大學的學科發展、國家的發展需求來設立的。
“一對多”指的是浙大不限于與一所國外大學合作。海寧國際校區的學科是從浙江大學幾個學部精心挑選出來的,主要是為了配合浙江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然后他們在全世界找相應學科中最好的大學,最好的標準首先要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也就是要培養21世紀的全球化人才。
“高水平”指的是國際校區將聚集若干所世界綜合排名前20的名校,或者單一學科世界前5的特色高校。UIUC(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工學有名,UOE(愛丁堡大學)的醫學出了諾貝爾獎,浙大就與他們建立了聯合學院。與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聯合成立中美商學院也在進行之中。
海寧國際校區重視多元文化的交流。在這里,師資隊伍中外籍教師不少于1/3,留學生比例不低于30%。學生的學習理念是“住宿書院制+文理學院+專業學院”。書院制借鑒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文理學院借鑒美國的通識教育專業學院,這與浙大主校區有著明顯的差別。
在11月4日簽署協議共建國際校區之前,清華大學和深圳市實際上已開始了10個月的“談判”。深圳市正在進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布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校區等一批高校即將進駐;清華當然也有清華的想法,希望國際校區通過一些新的體制機制,做一些跨界人才培養的品牌和科學研究的平臺。
“以我為主”“一對多”“高水平”三個關鍵詞同樣可以用在清華深圳國際校區身上。康飛宇說,他們將在國際校區建設一批問題導向的新興交叉學科,比如與加州伯克利大學成立的伯克利學院,有環境、能源、信息、醫學等13個交叉學科;與法國三所大學合作的OPEN FIESTA是一個雙學位的項目,方向是生物、信息、設計等交叉學科;創新金融交叉學科主要針對“一帶一路”,目前在與劍橋商學院、悉尼大學商學院、滑鐵盧大學商學院合作。
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委會首屆年會上,宋永華和洪成文不約而同地提到耶魯大學的國際化戰略,提到耶魯與復旦、北大的合作,投資中國高科技企業,以及培訓中國的大學校長和書記。在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耶魯大學為全世界培養領袖人才、以天下事為己任的大視野,值得致力于“雙一流”建設的中國頂尖大學借鑒。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