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二上午,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強勝都會準時出現在本科生“植物學”這門課的課堂上,這件事他已“雷打不動”堅持了近20年。而且無論多忙,每次上課前他都要花近兩個小時備課、更新教學內容。
作為南京農大雜草研究室主任,強勝領導著國內雜草科學研究領域的頂尖團隊,承擔著上千萬元經費的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但他依然對教書育人有著執著的熱情。在強勝看來,教師的首要職責是教書育人,更何況科研和教學并不矛盾。
在南京農大,這個觀點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在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中,該校出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引導教師回歸“師者本分”。
評價:夯實教學中心地位
今年4月,南京農大首次評選“鐘山教學名師”,強勝與其他5位教師以在“師德師風”“業務水平”“教學建設”“受學生歡迎度”等方面的突出表現入選。
“一流本科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一流師資,要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需要構建與這一目標相適應的杰出教師團隊。”南京農大校長周光宏表示,評選“鐘山教學名師”,就是要樹立大師標桿,強化教學中心地位。
除“鐘山教學名師”評比外,南京農大還有一系列教學獎勵評比。“優秀教學獎”用于表彰長期在一線教學,積極參與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研究,取得顯著教學成果的教師;“教學質量優秀獎”授予近兩年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總體優秀的教師。此外,青年教師授課比賽已成為該校青年教師展現教學功底的舞臺,微課比賽更是成為全校教師比拼教學授課技巧的競技場。
今年年初,南京農大將原有的評價體系整合成《教師教學獎設置暫行辦法》。如今,該體系已形成為一套全面、漸進、立體化的教學獎勵體系。
周光宏介紹,南京農大為各個層次和不同年齡段的教師都提供了切磋教學水平的平臺,指引了其個人努力方向。這樣做就是要強化教學中心地位,建立以質量提升為導向的教師教學獎勵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潛心教學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解惑:為青年教師指點迷津
“如何培養出合格學生?如何成長為優秀科研工作者?如何平衡這兩方面關系?”陳晨是南京農大一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她告訴記者,雖然對三尺講臺充滿向往,但內心仍然會因缺乏工作經驗而困惑。
帶著這些疑問,她走進了南京農大教師工作坊。在這里,她與全校新進教師一起,跟隨學校特邀的美國鮑依斯·湯普森植物研究所丹尼爾教授探討青年教師的蛻變之路。
面對“青椒”們的困惑,丹尼爾結合自己40多年的教研歷程娓娓道來。陳晨聽了丹尼爾的講解茅塞頓開,走出工作坊,她便開始嘗試將學到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結合課程特點建立課堂QQ群,實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精心設計課上每一個“包袱”和停頓點,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小組討論,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一個學期下來,陳晨明顯感覺自己的課堂發生著變化,她興奮地說:“教師工作坊搭建了有效的交流平臺,這對青年教師提高教學技能、改善教學效果太有用了!”
讓陳晨津津樂道的“教師工作坊”,是南京農大教師發展中心近年來著力打造的教師服務項目之一。該中心自2013年底成立以來,整合多方資源,逐步建立起集培訓、咨詢、研究于一體的教師發展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提升。
“教師發展中心就像教師教學業務領域的心理咨詢室一樣,隨時為青年教師答疑解惑。”南京農大教務處處長、教師發展中心主任王恬說。
導向:教學和科研“雙輪驅動”
今年年初,南京農大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教授洪曉月,成功申請開設了一門特殊的課程——“教授開放研究課程”。
“在這門課程上,我可以在實驗室、試驗田、森林等地方向學生展示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傳授最新研究技術與方法,介紹學科領域世界范圍的最新科研動態。”洪曉月說。
洪曉月申請的課程是南京農大為教授們量身定制的一種特殊課堂。這要求教學者根據自己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或技術推廣的工作內容,結合教學要求,面向本學科或相近學科本科生開設研究型專業教學課程。
“教學和科研就像雙輪驅動,缺一不可,教學對科研具有導向作用,科研剛好又可以進一步豐富教學課堂。”洪曉月說,“教授必須上講臺,這一課程的設計,有力證明了教學與科研之間并不沖突。”他上好課的“秘籍”正是用科研中的積累豐富課堂知識點,而講課時感覺沒講透的知識點,又可能成為自己在科研中深入研究的全新命題。
“開設教授開放課程的初衷是提高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從事科學研究的熱情,但卻意外收獲到教授們親力親為上講臺的示范效果,有了這樣一大批活躍在本科教學一線的名師身體力行,廣大青年教師也被感召著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從而有效扭轉了‘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引導全校教師在全身心做好教學工作的基礎上開展科學研究。”王恬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