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很難融入美國大學生活?每年開學時間,都會看到很多報道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很難交到朋友的新聞。比如,無論在課堂上、校園里、或大街上,你經常能看到中國留學生成群結隊地聚在一起,只愿和中國人交往。那么出現這樣的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跟隨的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原因分析
有些人認為,造成這樣現象是由于中國留學生對自身英語能力的不自信導致他們不敢和其他國家的同學交流,所以在課堂上會本能地選擇和中國人坐在一起,或一起討論。
也有人覺得,課程和專業設置也導致了這種扎堆現象。尤其在受中國人歡迎的專業,如傳媒、商科、汽車工程等,80~90%的學生都是中國人,這本身就使得中國留學生很少有機會和其他國家的學生進行交流。
最近的一份報告表明,在美國常春藤名校攻讀的中國學生中有四分之一輟學。許多畢業生在學業結束后立即重返中國;其中三分之一稱之所以選擇回國是因為在美國自己的社會技能差。
報道稱,這段YouTube視頻大受歡迎。它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學生愿意講普通話而不是英語:除了明顯的原因(這是他們的母語)之外,中國學校教學生的都是應試英語,而不是用來對話和聊天的。中國學生在與美國人交談時聽到俚語往往不知對方所云。
還有一些視頻討論了為什么中國學生不參加派對的話題,因為他們更看重學業,并且在可以飲酒的社交場合中不知道怎么取樂而被看作像是外星人等。
1、 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數量太多啦,一個學校里的中國留學生比例太高,導致語言環境依然是漢語!
記得之前去過美國中學讀高中的小伙伴們說過,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部分地區,個別私立中學里的中國留學生比例甚至能達到70%,一到下課,走廊里充斥著中國各地的方言,普通話! 在美國伊利諾斯州讀大學的某位同學說,他在美國讀大學的感覺跟沒離開中國一樣。住宿的室友是中國學生,上課周圍坐的是中國學生,吃飯,健身等等遇到最多的也是中國學生,每天講不了幾句英文的。
其實在這個問題下,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是一個原因,還有另一個原因,當然也是導致中國留學生不能適應美國生活的關鍵就是
2、 中國留學生們的最大弊病:喜歡扎堆,難以融入到美國文化中!
有許多美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們雖然交了住宿費用,但是依然會出去租房住,這就很不利于學生融入到學校環境中。美高黨們選擇寄宿學校的弊病之一就是,寄住在學校與外界接觸少,難以融入到美國社會中。中國留學生普遍表現出的不喜歡參加派對,不喜歡與其他國家同學一起,喜歡與本國學生扎堆等也是中國留學生難以融入到美國生活的原因和表現。
中國留學生們成群結隊的現象在美國很普遍,而如果想要更好的融入到美國生活中,就要小伙伴們主動參與到美國當地的活動中去。
3、 喜歡死記硬背,課堂上的啞巴學生!
受中國填鴨式教育的影響,許多去美國留學的小伙伴們依然將這種學習方式帶到了美國。在學習的過程中,中國學生依然秉承著死記硬背的硬道理應對學習。而在課堂表現上,中國學生很少回答問題,不愿意積極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這些表現都不會得到老師的喜歡。
小伙伴們其實是很有能力,智商很高的,為什么在美國課堂上就會變成啞巴呢!因為語言關是留學生們要面臨的最大挑戰!
在留學前考的語言考試成績顯示的是你部分語言水平,而在美國生活小伙伴們所必備的聽寫說,快速理解能力則顯示不出來!這些能力需要小伙伴們去美國后親身實踐才能檢驗出!大部分不能融入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就是因為英語聽力,口語,理解能力不過關才會在課堂上保持沉默,不說話的。
所以啦,對于留學生們來說,英語考試,考試不是目的,靈活運用英語才是目的!
4、 因中國留學生的語言不過關,可能引起的老師教授們的不耐煩!
還是這個大問題,中國留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啞巴學生,不積極,難投入,使得美國學校老師和教授們不得不調節自己的授課計劃來幫助留學生適應,一來二去,老師教授們也難免有怨言,甚至于教授們對于留學生提問的問題不耐煩!
不論是什么原因,如果想真正融入當地文化生活,你就要打破自己的舒適范圍。
融入美國大學生活技巧
第一步,要主動和當地人交流
來美國留學的學生最好主動與外國同學打交道,住在宿舍的學生,友好地向別國室友打個招呼,介紹自己;其他人也可利用課上時間,主動與外國同學交流討論。
一名叫Emily的中國留學生Emily就曾說,2010年,年僅18歲的她第一次只身來到國外,生活中的困難令她不得不向外國同學求助。在與他們的交往過程中,她感覺一切并沒當初想象得那么難。她回憶道:當時周圍都是外國人。我有不懂的問題,只能向他們請教。他們都盡心盡力地幫助我,這讓我很感動。慢慢地,我們就變成無話不說的朋友。根據自己的經驗,Emily得出結論,主動和外國人交流是融入他們圈子的第一步。
第二步,自信地表達自己想法
很多中國留學生由于自己的語言問題,很少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想法。也有因為性格內斂,很少說出自己的需求。
很多外國學生表示,中國學生不愿和他們交流自己的想法。來自美國的Becky說:有時,我想和中國學生交朋友,但他們看起來并不愿與我多說。
但是,語言并不是問題,外國人不在乎這一點。來自中國的留學生Cassie以過來人的身份表示,與外國人交流的重點是要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另一位成功融入外國圈子的中國學生Vicky也有相同看法:外國朋友并不在意我的英文水平,能表達自己基本的想法就可以了,他們很聰明,可以理解你想說什么。
第三步,讓你的性格更OPEN
實際上,外國人朋友圈和中國朋友圈不應成為零和游戲中的對峙雙方。圈子可以共存,也可以多元化,而不是囿于單一類似的朋友圈。
很多時候,中國留學生會認為在美國讀書,如果結交了外國朋友,中國朋友就無法再繼續交往。這完全是偏見。而且,一些同學拒絕甚至不愿意去和其他國家的人交流,把原因歸結在嫌自己英語不夠好、怕丟臉,或者直接歸結于外國人很無趣、理解不了笑點等種族偏見上。這些心態同樣也是在還未嘗試過交流之前,就樹立了偏見與門檻。
其實,交朋友是多元化的,來到美國的你們也應該變得更OPEN一些。讓自己接受、常識不同的圈子,讓自己更加外向,能幫你不少忙。
最后,請更多關注當地社會文化
很多中國學生在與外國人交往過程中會發現,不知道要和對方聊什么,或者對方所聊的話題,他們并不熟悉;但和其他中國人卻有聊不完的話題,這也造成了中國留學生的扎堆現象。
當然,這與文化背景不同有直接關系。因此,關注美國本土文化,是中國留學生的必修課之一。來自北京的Grace在這方面有切身體會。她認為,要和外國同學交朋友就必須先了解他們的文化及生活方式。
在很多中國留學生印象中,想融入外國人的社交圈,就必須去參加各種party,喝酒、跳舞。Grace說,酒吧確實是交朋友的好地方,但并非融入外國圈子的惟一途徑。
美國大學的校園生活十分豐富,學校會組織音樂節、電影節、啤酒節和各種藝術展覽。Grace經常參與其中,和外國同學一起參加音樂節,去跳蚤市場等。
但她最推薦的還是觀看美國當地的電視節目。看電視不僅豐富了課余活動,提高了英語能力,還為和外國同學聊天增加了很多談資。比如,當其他外國同學提到BBC節目主持人JeremyClarkson時,我不再傻傻地不知其所言了。
除此之外,一些已融入外國圈子的中國留學生也指出,打工是了解當地社會文化的方法之一。
中國學生Joan在到美國后就通過網上申請進入了當地的星巴克當小時工。在這里,我不可避免地要和同事、顧客有頻繁交流,自然而然地就有機會和他們成為朋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