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19日,首屆西部法治與法學教育高峰論壇暨“一帶一路”戰略與法治保障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本屆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倡議發起,并聯合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和西藏民族大學法學院共同舉辦。
來自西北大學法學院、內蒙古大學法學院、重慶大學法學院、廣西大學法學院、新疆大學法學院、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伊犁師范學院法學院、石河子大學法律系、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西藏民族大學法學院、甘肅政法學院、寧夏大學政法學院、貴州大學法學院、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云南大學法學院、大理大學法學院等西部主要法學院校,以及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等東部高校法學院校的五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論壇。
論壇開幕式于11月19日上午九點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法學樓舉行。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副司長徐青森,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參贊郭曉梅,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吳付來出席開幕式并為“西部法治與法學教育高峰論壇”揭牌。
吳付來副書記代表學校致辭,他向所有與會領導、嘉賓表示誠摯的歡迎。他表示,本屆論壇以“一帶一路”戰略為主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既是法學的重要論題,也是社會關注的內容。論壇旨在溝通中西,共謀發展,主動應對全球形勢的重大決策,需要充分調動各方支援,法治是其中的關鍵,人民大學的責任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法律的專業人才。
徐青森副司長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是全方位的,也涉及法治與法學教育的使命。各國不同的法律制度導致在合作中可能出現問題,這就對中國法律體系提出了要求。法學院校應當為“一帶一路”戰略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尤其是涉外人才,以保證戰略的順利實施。需要把全國的教育資源整合起來,此次會議的召開為此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郭曉梅參贊表示,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推進,對我國法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已取得建設性成果,但同時仍然面臨著風險和挑戰。外交部在其中協助構建與國際社會多邊、雙邊條約的締結工作,參與了包含司法協助內容的條約簽訂并協助港澳地區進行“一帶一路”建設。在法學人才培養方面,她倡導注重對基礎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并表示外交部條法司愿意為學生和學者提供理論和實踐交流的平臺。
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德全英教授表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率先邀請西部法學院校共商服務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學教育的大計,這是邊疆法律院校期待已久的,中國西部地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最重要的開放領域,需要東西部的密切合作,發揮和挖掘邊疆大學法學院校的潛在優勢。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教授指出,目前東西部的教育資源分布并不均衡,然而中國的法治教育不是局部的法治教育,需要從理念到制度進行改變,共同分享國家法治建設的成果和法學教育資源。同時,他呼吁法學院校的院長、校長和老師們,搭建更多的合作平臺,進行更多的實效性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林嘉主持開幕式。
隨后,以“‘一帶一路’戰略與法治保障學術”為主題的學術研討分三個單元舉行。
第一單元主題為法治人才培養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功能與角色,由甘肅政法學院校黨委委員、副校長梁兆光主持。梁兆光教授指出,中國法學教育蓬勃發展,但也存在很多欠缺,他呼吁各界把握“一帶一路”戰略所帶來的重要發展機遇,努力優化高校師資力量配置,促進東西部法學教育協調發展。
內蒙古大學法學院院長丁文英教授介紹了法治人才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作用。“一帶一路”戰略對中國法學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法律人才不僅要熟知國內法,同時也要了解國際規則以及合作國家的法律。實踐應用能力不足是目前中國大陸法學教育中較普遍的問題,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這一問題日益突出。內蒙古大學在特色培養人才方面也進行了實踐,開創了蒙漢雙語的法學課程以及基于本地特色的課程。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叢立先教授從培養理念、課程設置、國際化培養模式以及實踐教學安排等方面介紹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的發展情況。叢立先教授同時代表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表示,希望未來能夠與中西部地區法學院校在人才對外交流和地區涉外事務問題上有更深層次的合作。
貴州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魏紅從發展歷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介紹了貴州大學法學院,并著重介紹了教學方式上采用的“兩個結合,一個服務”理念,即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法律知識和法律技能有機結合,人才培養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魏紅教授提出人才的培養目標應當符合西部實際,立足西部法治建設。
石河子大學法律系主任張瑜副教授介紹了石河子大學法律系的建設情況,并表示,目前在以石河子大學法律系為代表的一大批邊疆法律院系中,既能熟練掌握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又熟練掌握法學專業技能的師資力量薄弱,直接造成了當地特色綜合性法律人才的巨大缺口。同時,少數民族學生缺少民族語言教材及雙語教材,他們使用漢語教材又存在一定難度,這也阻礙了法學教育的順利推進。張瑜副教授分享了石河子大學加強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融合互通方面的一些經驗。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院長張澤濤教授以“民族法律人才的現實狀況與素質內涵”為題,介紹了中央民族大學在藏漢雙語法學人才培養中的經驗和遇到的問題。他表示,由于西部民族地區雙語法律人才奇缺,中央民族大學2014年起開設了藏漢雙語基地班,在“民考民”(編者注:使用民族語言參加高考)的學生中招收了20名學生,由藏族老師負責和管理,旨在培養學生同時使用漢語和藏語撰寫法律文書的能力以及藏漢雙語的翻譯能力。
西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鄭輝教授回顧了西北大學的發展歷史。她表示,西北大學要立足西北,面向全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培養復合型的法律人才。在法學教育上,西北大學法學院采用務實性綜合性培養模式,針對地方法律需要培養人才。
伊犁師范學院法學院副院長韓宏偉教授介紹了伊犁師范學院法學院一直致力于法律人才的培養,為伊犁當地公檢法司系統提供了大量法律人才。在雙語人才緊缺的問題上,伊犁師范學院法學院采取了民漢混合編班的做法,建設民漢教學一體化,鼓勵少數民族同學和漢族同學互幫互助,共同提高。
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沈子華副教授介紹了新疆財經大學法學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她提出,目前中西部非中心城市對于律師的司法考試門檻要求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才配置的失衡。她建議提高對基層法律人才選拔的要求,加強對于援疆法律人才的激勵和生活保障,并希望東部地區司法系統能夠提供更多的交流培訓學習機會,提高中西部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實務技能。
在點評環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時延安教授對發言嘉賓提出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建議,并希望論壇可以保持穩定性同時具有靈活性。西藏民族大學法學院李紅教授表示,西藏民族大學法學院要培養“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法律人才。西藏民族大學法學院開設了一系列特色課程,為畢業生適應西藏當地特色的法律背景做準備。
第二單元的主題為發揮法治促進保障“一帶一路”建設重要作用,由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院長宋強教授主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石靜霞教授介紹了“一帶一路”倡議發起的國內外背景,并指出,在“一帶一路”戰略影響力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國際法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重要保障作用更應該得到重視。她認為,基礎設施建設風險、商業經營風險、雙邊多邊協議的質量不高等問題,必將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得到改進。
重慶大學法學院教授、校紀檢辦副主任曾文革圍繞“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國際經濟規則創新做了發言,分析了“一帶一路”戰略下國際經濟規則中相關理念的轉變和內容的拓展,以及國內法規則與國際規則的適應情況,并對中國未來將如何適應和應對國際經濟規則的創新提出了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葉傳星教授針對關于如何在“一帶一路”法制建設背景下發揮人權對話的推進作用談了看法。他肯定了人權法治對于法治建設的保障作用,并從法律制度和法律理念兩方面闡述了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應當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同時提出了對“一帶一路”戰略下人權法治的建議,即加強中外人權對話,建立亞洲人權憲章,加強國家人權機構建設,促進東西部法治對話等。
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王剛副教授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法律問題及法治機制建設構建做了發言。他指出要實現“利、義、信”三點目標,就需要完善法治機制建設。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首先應當解決宗教信仰問題產生的法律問題,尤其是沿線各國法系沖突的問題;其次是解決各國對法律標準的認識和態度的差異。此外,他還指出了國內現存的主要問題,涉及生態環境保護、民間組織參與“一帶一路”戰略、國內相關領域立法等內容。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克玉教授就“協調”理念指導下司法規則的完善發表了見解,包括司法規則與仲裁規則和調解規則之間的協調、司法規則在實施法制保障時遵守國際規則和引領創制規則之間的協調、積極管轄和限制管轄之間的協調、條約協助和互惠協助之間的協調以及傳統司法手段和現代司法手段之間的協調。
在點評環節,云南大學法學院院長高巍教授針對云南大學特點,分享了對于“一帶一路”法治保障必要性的理解。他認為,法治保障有利于保護中方企業和公民的財產權和人身權,推進“一帶一路”通道建設。要推動次區域條約的簽訂,加強訴訟和偵察方面的合作以及其他多層次、多形式的法律合作。要增強國家間法律互信,了解沿線各國法律法規。加強法律人才培養,深化不同國家間法律合作。推動專項法律合作,保障“一帶一路”通道建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石佳友教授提出,在現有的“一帶一路”框架下,要更多地采取法律手段解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糾紛,要更多地以國際法的思維看待“一帶一路”戰略,要接受現有國際法秩序,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世界貢獻中國力量。
第三單元主題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爭議解決與法律服務,由清華大學法學院車丕照教授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韓立余教授以“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的法律建構及爭端解決為主題,從法律規則、國際規則多方面探討了“一帶一路”倡議所面臨的法律問題,指出此前有關探討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就東西部交流領域和方向分享了看法。
新疆大學法學院秦鵬教授的博士生周文瑞代其發言,他針對“一帶一路”建設提出應由政府、法律、企業三者有機結合、共同保障。
內蒙古大學法學院教授、滿洲里學院副院長龍長海就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法律合作的基層經驗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龍長海教授從滿洲里市入手,對中蒙俄三國邊境的警務協作、司法協作、律師業務協作三個方面的法律合作進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法律合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案。
新疆大學法學院王曉峰副教授簡要介紹了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投資現狀以及在哈薩克斯坦投資貿易的法律壁壘,并從多個層面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法。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邵明教授就“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涉外民商事爭議解決的原則作了發言。邵明教授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應著眼于規則、治理、理論研究和教學培養四個方面,他同時針對中國該如何建立完善的涉外民事訴訟機制闡述了看法。
在點評環節,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黨總支書記馬德教授講述了“一帶一路”建設提出前后西部地區法學院的變化和遇到的困惑,他表示本屆論壇的開展對西部法學院的建設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廣西大學法學院院長蔣超教授表示,“一帶一路”建設給西部法學院校帶來了巨大變化,為西部法學院校提供了一個平臺與契機,賦予了西部院校重要的地位。他對本屆論壇的舉辦表達了感謝。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杜煥芳教授做會議總結,他對會議成效做了評價并對論壇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在與會代表認真閱讀并提出相關修改意見后,會議原則通過了《西部法治與法學教育高峰論壇共識》。《共識》認識到在“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決策下,要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和條件,加強東中西的互動合作,法治是其中的關鍵一步。論壇倡議,為了便利各法學院校以及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更好地交流與合作,保障西部法治與法學教育交流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建立固定的論壇機制,同時,倡議共同建立“西部法治與法學教育發展基金”,積極拓展社會資金的資助支持。論壇相信,這一論壇機制和發展基金的成立,必將更加有力地推進西部法治與法學教育的發展。
新疆財經大學德全英院長和伊犁師范學院韓宏偉副院長表示愿意聯合新疆法學院校共同承辦下一屆論壇,并向全國各法學院、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發出邀請,共商“一帶一路”戰略下法治發展,為西部法學教育事業發展獻計獻策。
林嘉教授代表主辦方致閉幕詞。她希望西部法治與法學教育論壇能夠一直辦下去,東部和西部法學院校能夠共同努力、互相補充,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論壇開始前,11月18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和西部法學院校主要代表近30人在北京燕山酒店會議室參加了西部法治與法學教育高峰論壇工作會談,就論壇的宗旨和目標、形式和內容、組織和基金等進行了討論,達成了廣泛共識。
西部法治與法學教育高峰論壇旨在為東西部法學院校進行深層交流搭建長效平臺,共同探討西部法治發展和人才培養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促進東西部法學院校之間的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打破區域法治發展的差序格局,推進西部法治與法學教育不斷發展。“一帶一路”是黨和國家主動應對全球形勢變化、統籌東西部經濟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本屆論壇選擇“一帶一路”戰略與法治保障為研討主題,共同探討“一帶一路”戰略中的西部法治、法律服務與法治保障,法學教育與法治人才培養問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