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春城晚報報道,針對云南省內一些高校在認定貧困生時召開“比慘大會”的現象,11月14日云南省教育廳在官網上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成立“學校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院(系)認定工作組,年級(或專業)認定評議小組”三級組織機構,并堅持民主評議和學校評定相結合的原則,精準識別對象。其中,評議認定不得要求申請認定學生在公開場合陳述申請理由。
說起來,最近扶貧的話題一直很熱。11月初,湖北巴東縣縣委書記陳行甲發表了一篇題為《精準扶貧中自強感恩教育要跟上》的文章。文中,陳行甲批評少數貧困戶“不自強、不感恩”,抱著“我是窮人我怕誰”的心態。此文引發很大爭議,有些人認為陳書記是典型的官場思維,也有些人擊節叫好,認為陳書記才是真正了解基層、實事求是,話糙理不糙地說出了大家都想說卻不敢說的大實話。沒過幾天,一篇講述某貧困大學生因為攢錢買了雙打折耐克鞋就被取消了貧困資格的事情又引發了討論,“貧困生要有貧困生的樣子”是不是歧視?這個話題還沒消停。前天,《半月談》一篇報道中又提到,一些地方扶貧陷入大鍋飯的窘境,八個人養一頭驢,結果越養越瘦,最后沒等養成就干脆賣了分錢。
而關于貧困生“比慘大會”或者“曬窮”的新聞,更是好幾年前就曾經見諸媒體。2011年,昆明理工大學某學院通過“比慘”的演講,挑選所謂的“窮二代”來獲取貧困學生的助學金資格。據報道,參加這次演講的主角均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同學,演講內容就是對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家庭情況,貧困程度,之后由全班同學投票選舉。隨后,福州某高校又傳出“競選”特困生的信息。2012年,安徽新華學院大學一年級新生,因班上12個助學名額共有19名學生申請,所以輔導員決定以“申請學生上臺陳述,全班同學來民主評選”的方式確定受助人選,以體現公開、公平、公正。2013年,沈陽大學某學院學生小劉為了申請助學金,在參加過班里的比慘演講、把自己最羞于啟齒的家境向同學講述過之后,感覺一直抬不起頭。
由此可見,“比慘大會”是個普遍現象,在“貧困證明”被證明不靠譜之后,學校方面采取這樣的方式,也是不得已為之。在校方看來,雖然這樣做犧牲了學生的隱私和面子,但可以最大限度讓自己免責——畢竟“慘”是學生自己說的,票也是班里集體投的。
難道就沒有更好的法子了嗎?鑒于現在征信系統還不完善,恐怕相當一個時期內需要老師們更加深入細致地做“精準助學”工作。真正的窮是裝不出來的,老師和同學的眼睛也都是雪亮的。“比慘”演講不足取,但相應的信息公開則是必須。此外,還應該加強對于“詐窮”學生的處罰措施,僅僅取消其貧困生資格還不夠,應迅速研究是否將這樣的欺詐行為寫入檔案。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習總書記說過:“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家境不好的同學更要擺脫“玻璃心”,長志氣、樹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