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
歷史上由陳嘉庚先生捐資始辦的廈門大學經過發展積淀,如今學校特色鮮明,還被譽為我國最美麗的幾所大學之一。日前,記者到廈門大學,就培養高質量人才等問題專訪該校校長朱崇實。
記者: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怎樣認識并把握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的關系?
朱崇實: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定要追求并保持我們民族自己的傳統和特色,同時,尊重、理解、接受多元文化。廈門大學從辦學伊始就是開放、包容的學校,就把學校放在全球范圍進行思考和行動。建設一流大學應該以一流學科為抓手,大學的基本元素是學科,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強勢學科,把學科辦出特點,才能把大學辦出特色;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一流的理念要先行,中國的大學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應該有世界眼光。在此基礎上,腳踏實地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做出大學應有的貢獻。
我們學校積極走向世界,在馬來西亞建設了一個占地900畝的分校,成為我國第一個在海外建設獨立校園的大學。學校已經在今年2月正式開學,目前有1300多名學生在讀。我們將全力辦好馬來西亞分校,把分校建成促進中國與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其他地區教育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點,努力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典范。11月3日,在北京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馬來西亞聯合新聞聲明》稱,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是兩國高等教育合作新的里程碑,將為當地社會培養急需的優秀人才,夯實中馬關系的民意基礎,深化中馬兩國友誼。
記者:培養學生的理想、抱負和情懷的基礎是什么?
朱崇實:我們的目標是培育全面發展的人、健全的人,對國家和社會有自覺奉獻精神的人。當年陳嘉庚先生捐出所有的家產興辦廈門大學,其背景就是祖國貧弱,受人欺負,他以自身行動倡導愛國精神、家國情懷,提倡培養“偉大人格之人”。我們學校辦學一開始就注重培養學生的理想、抱負和情懷,校歌中“致吾知于無央”、“充吾愛于無疆”的歌詞,就是引導青年學子要有大愛之心。
青年學生有理想、有追求的基礎在于有本事、有本領,特別是要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學校從抓好每一堂課、每個學習環節入手,為學生成長成才搭建平臺,幫助他們掌握扎實的理論和專業知識,鍛煉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
記者:我在廈門大學校園的林間道路邊,看到幾名學生在彈鋼琴,這為美麗的校園又增添了亮色。您怎樣看待校園文化建設?
朱崇實:一所一流大學僅僅有美麗校園還不夠,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一個美好校園。“好”體現在內涵上,就是和諧、友愛、充滿活力的校園,我們積極為學生們提供體育和藝術設施,讓他們愉快生活,健康成長。
記者:在電子閱讀風行的情況下,您認為應該如何引導大學生讀書?
朱崇實:在學校一有機會,我就提倡學生們多讀些紙質書,多讀些中外經典類的書。讀書不只是系統地讀,還要認真地讀,堅持從第一頁讀到最后一頁。面對知識爆炸和電子讀物,一些學生學習采取實用主義,結果知識碎片化、零碎而缺乏系統;一些學生對知識淺嘗輒止,只知其一,不想知其二。這些都是讀書人最忌諱的。雖然攝取知識的渠道多了,作為青年學生,仍然應該坐得下來,多讀幾本書。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