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的一篇文章,在網上掀起了“四大名著”是不是適合青少年閱讀的討論。而對于北京的初中生來說,其實“該不該讀”已經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了,因為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在內的古典名著作品已經被納入到了北京中考考綱范圍之內,除了“死啃”必讀之外,孩子們已經沒有更多的選擇。那么,應試果真能夠提高孩子們對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嗎?
古典名著成了備考“老大難”
“看了后面忘前面,一回里就有幾十個人名,看上三五遍都記不住,出題又那么細,感覺要把整本書背下來才有把握參加考試,”中考臨近,初三學生小冬最近卻跟幾大古典名著較上了勁,本來每天晚上應付繁重的作業就要到十點多鐘,還要雷打不動抽出一兩個小時趕進度,“好多書寫得半文半白,讀起來就費勁,更別提要記住那么多知識點了,”不得已,她最近開始嘗試以應試的思路概括每本書的考點,比如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俗語、歇后語就整理了十幾頁,寄希望于以此能事半功倍押中考題。
“中考語文的考試范圍共列出了9本名著,卻只占10分,但是中考成績號稱‘一分一操場’,即使在幾百上千萬字的名著里大海撈針,但是既然提前給出了出題范圍,眼睜睜失掉一分也不甘心啊。”據了解,小冬的學校針對初三學生共同的“老大難”問題,本學期已經開起了名著閱讀選修課,從高中部請來了有經驗的老教師,帶著大家一本書一本書地“過篩子”,一方面調動大家閱讀的興趣,另一方面從命題的角度逐個知識點給大家梳理,但是囿于時間限制,也只能蜻蜓點水式地過一遍,“一本《三國演義》只講了兩節課。”
近年來隨著北京教育綜合考試改革的深入,語文命題越來越向傳統文化和經典傾斜,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的經典閱讀素養。據介紹,目前被列入北京中考語文名著閱讀的書目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論語》、《紅巖》、《駱駝祥子》、《朝花夕拾》、《魯濱遜漂流記》、《海底兩萬里》共9部,而其中讓孩子最頭疼的,還是幾大古典名著,主要是因為這些作品里描寫的內容離現在的生活太遠,語言又生澀難懂。而從這幾年的中考命題來看,試題既有對整部書的考查,也有對重點章節的考查;既注重學生對整部作品的閱讀,也注重對作品主要人物和主要思想內容的把握。
初中生名著全本閱讀率不高
不過,也有一線語文教師表示,名著作品最重要的一點是“經典”,以四大名著為例,作為中國文學的經典作品,里面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以及精神素養,與某些速成文學相比,其文學性和藝術性也都經過了時間的考驗。而將名著納入中考閱讀,其目的也在于引導孩子們通過名著的文本閱讀,來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汲取一定的精神養分。同時,就初中孩子的閱讀能力來說,大多數學生已經基本具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四大名著的閱讀對他們來說并不是很吃力。
然而,考試的引導是否真的能激發出孩子們的名著閱讀興趣呢?記者了解到,此前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相關課題組曾組織了一次全國范圍內的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四大名著全部閱讀過的初中學生僅占被調查人數的27.7%,而閱讀原著的只占7.9%。相關一系列調查研究論文也顯示,名著的原文閱讀率并不高,很多學生為了應對考試,會選擇影視作品、連環畫等方式來完成對名著囫圇吞棗式的消化理解。此外,為了全力“應試”,學生除了要完成文本的通讀之外,還要收集各種測試題目,讓名著閱讀完全喪失了本真的樂趣;還有的學生直接選擇以做題的方式來完成對于名著作品的“閱讀消化”。
碎片化的“做題式”閱讀對于孩子們的幫助又有多大呢?不少家長對此心懷擔憂。有家長向記者展示了某輔導機構推出的以“名著閱讀”為板塊的培訓內容,其中不少題目多模式化,多強調細節和記憶內容。
比如,考查《三國演義》的一道題目是這么出的:京劇中的臉譜被譽為角色“心靈的畫面”,紅色表現忠貞、英勇;黑色表現正直、無私、剛直不阿;白色代表陰險、疑詐;黃色代表驍勇、兇猛的人物形象。根據這一原則,《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應當是_________;關羽應當是________;曹操應當是________;《水滸傳》中李逵應當是_______。該題目要求學生根據文本提示及人物性格,在空格處填入臉譜顏色。按照老師給出的正確答案,張飛和李逵都應該是“黑臉”。而有家長看到題目后就有質疑,這道題看似出得巧妙,但是細分析李逵和張飛,兩人的性格還是有著極大的差別,這種符號化的閱讀對于孩子不但幫助不大,而且導向是十分不利的。
名著考查應該更加靈活多元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在教育體系中,國家規定的課程應該占到總體的60%,其余40%的內容應該根據學校特色和學生興趣去挖掘設立,這樣孩子在未來才能得到比較個性化的發展。而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經典閱讀更適合放在這40%的獨特性培養板塊中,不宜做剛性的考查。儲朝暉認為,如果名著閱讀不被納入考試,可能更加有利于孩子們在寬松的環境下享受經典閱讀所帶來的享受和愉悅;而如果要將名著閱讀納入考試,那么考試的要求不應該太過固定統一,考查的形式應該更加靈活多元,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利和空間,并向名著的理解和感受方面有所側重。這樣一來,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在自我閱讀需求與文學素養提升方面找到一個契合點。如果考查不當,僅僅是將名著經典列入剛性的考核范圍,這不僅對孩子的教育不利,對名著的推廣也有可能產生不利影響,“孩子在經歷過中考之后,在未來人生中再次碰到名著作品,就會感覺‘這是我要害怕和討厭的東西,而不是我要去愛的東西’,這樣會影響人們成年以后進一步的閱讀。”
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則表示,用好考試這個指揮棒,引導學生去閱讀更多的中外名著,這是毋庸置疑的。而要用好這個指揮棒,就要在題目設計、題型選擇和考試的形式方法上,更加貼近學生閱讀實際,不要死記硬背知識,而是要鍛煉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和水平。
來自一線教學的語文老師坦言,阻礙孩子們選擇名著閱讀的部分原因在于,作品中的確有些內容與孩子們的生活有距離、不搭界。引導孩子們在今天這個時代從名著中汲取營養,除了考試的“指揮棒”作用外,還需要老師平時正確的引導,“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雖然有些東西可能已經與這個時代脫節,但是怎么重新為你所用,你怎么慢慢從中吸取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這都是語文教學中新的課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表示,對于名著等知識的學習考核,更多的是為了體現對于學生個體人格完善的引導作用,不應具有那么多的功利色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