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夢想加油站
本報記者 陳璐 王夢影 《 中國青年報 》( 2015年05月14日 03 版)
在全社會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下,如何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問題顯得尤為迫切。
5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KAB創業教育(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家華稱,這是近幾年來國家出臺的一項最詳細、最全面、最接地氣、最具可操作性的政策。
人生選擇的自助餐多了一盤菜
我需要什么樣的創新創業教育?
剛剛選擇休學創業的清華大學學生王赫從第一次走進《創業》課程的教室,就開始思索這個問題。他想聽互聯網大佬的演講,想在創業社團里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想在孵化器里找到投資人和辦公場地……
自2002年教育部確定9所高校作為“創業教育”改革試點至今,中國的創業教育探索已有13年。在進行創業教育成為普遍共識的今天,如何做好創業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
創業者能不能教出來?沒有創業經驗的老師能不能教創業課?創業教育的目的是不是要讓學生去創業?……這些成了創業教育領域內經久不衰卻從未有過統一答案的問題。
在《意見》里,為學生創業創新服務像是一份囊括各類佳肴的菜單。其中提到要建設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要廣泛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擴大小班化教學覆蓋面;加強實驗室建設,科技園建設、舉辦創業大賽,支持創業社團;編寫具有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的創新創業教育重點教材等,對各方面都提出了詳細的指導方案。
李家華表示,《意見》很“專業”,創業本身就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意見》中的各方面措施符合創業的規律,在創業的“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意見》中提到的小班化教學、設立創業俱樂部等做法已經在KAB創業教育體系中得到了證實。
這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創業教育納入學分,同時各高校要設置合理的創新創業學分,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探索將學生開展創新實驗、發表論文、獲得專利和自主創業等情況折算為學分,將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項目實驗等活動認定為課堂學習。
一提到學分,王赫有些擔心具備創新創業能力是否會變為強制性的要求,用統一標準去衡量的話會給學生增加負擔。
“這像是給學生的人生選擇自助餐里增添了一道菜。”參與《意見》制定的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學院副教授施永川解釋。在過去的學校環境中,想要繼續深造和就業的學生都有清晰的通道,這是給創業的學生明確了道路,在學校內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彌補了培養人才的短板。近年來,溫州大學就提出了“立足區域,分層,專業融合,協同遞進”的創業教育新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