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條新聞,說的是一名消費者在中關村鼎好電子城購物,被導購打骨折了(新京報)。當然,打人者最終被判刑了。
之前,看到過不少鼎好、海龍的新聞,大多是和“黑心商家”、“騙子”這樣的詞條連在一起的。這次看到的這則新聞,不得不說:商家又升級了啊!以前也就騙騙錢,現在不僅搞你錢,還要搞你人。沒搞到錢,就搞你人;搞不到錢,只有搞你人!尼瑪!
沒去過這兩家商城,但對他們的“名聲”早有耳聞。在百度上鍵入:“鼎好電子商城 騙子”這兩個關鍵詞,搜出了21200個結果,海龍為33900個(海龍的商家更猛啊!)。搜出的結果都是消費者對商家的吐槽(大部分是被騙了錢,被打的好像不是很多)。什么“在海龍買個筆記本遇上騙子”、“鼎好B座12層全是騙子”……哎,朗朗乾坤,堂堂帝都,騙子就這樣目無法紀、可恨可恨!
對于鼎好、海龍這樣的行徑,不準備從道德上斥責了,而是直接上升到商業文明的角度(這樣才能體現文章的水平啊!)。
海龍、鼎好的崛起是上世紀初,海龍成立于1999年,鼎好為2003年。當時都還沒京東、天貓哦(劉強東同志還在擺柜臺賣磁盤呢)。他們賣的東西主要是3C數碼,而這些3C產品,在全國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渠道支撐。你會說國美、蘇寧不是嗎?真不是,蘇寧、國美賣的主要是家電、冰洗這些(現在也是)。而消費者又有這樣需求。
一端有需求、一端沒有一個全國的強有力渠道支撐,那么產品在流通上就會產生各種“問題”了。你去鼎好買個MP3,遇到“好心”的商家,會給你正品,遇到次點的商家,給你“二手”產品;遇到無節操、無下限的,直接把仿品賣給你。利潤的驅使,他們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來。時間長了,就會“劣幣驅逐良幣”。現在提到海龍、鼎好,還有人有好印象么?
他們存在的作用就是讓消費者能夠買到東西,這可以說是最初級的交易水平了。而有了淘寶之后,消費者的選擇稍微多一點了,受到的禮遇也提高了(不滿意,七天退貨,還可以給差評哦)。得感謝馬云先生,為中國的商業文明進步做出的貢獻。但淘寶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那就是產品的真假。例如手機,你去淘寶上買iphone,有各種各樣的價格,歐版、港版、歐水、港水……你運氣好的,可能發的是水貨,不好的,收到的是二手組裝機(一般人看不出來,我也看不出來)。
所以,淘寶只拓寬了貨源的廣度和深度,其次,對消費者的購物保障做了一些提高。真假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不過,還好B2C來了,京東、新蛋(中國)、易迅純線上的進來了,線下的國美、蘇寧也開竅了,紛紛進軍線上。
說句題外話,經常有人討論:京東、國美、易迅會不會賣假貨?我的回答是:從商業的邏輯上講,不會。自營的B2C,盤子那么大,不可能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他們也不差這點錢。
所以,你看京東、易迅這自營的兩家B2C,口號幾乎都有類似的地方,京東是:“網購上京東 安全又放心”,易迅是“正品低價 七天退貨”。兩個網站傳達的共同意思是:我們這都是正品。也許他們都知道線下的那些商家伎倆、更深刻洞察了消費者內心的“痛楚”。到我這來,比去線下的海龍、鼎好靠譜!
總結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十年,可以說是中國商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崛起的背后,是中國商品流通的低效,而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的手段,無限擴展貨架和人群,也不再有了地域的局限。這些加起來,都讓電子商務得到了井噴式發展。崛起的這十年,也讓消費者真正成為了上帝:免費配送、“雙11”、不定期的“價格戰”(雖然實惠不多,還是有點)……
所以,我們來看這十年的電商文明,是這樣的“三級跳”:
第一階段:海龍、鼎好:讓你能買到貨,線上尚處于萌發階段。
第二階段:C2C的淘寶:讓你選擇的機會增多,各種貨都有,但沒有解決正品的問題。(所以,馬云要弄天貓啊!代表正品)
第三階段:京東、易迅為主的自營B2C:保證讓你買到正品,價格還比線下便宜。
回到標題,今天的海龍、鼎好,不再是淘寶、京東革了他們命,而是他們自己。靠著假貨、欺詐這些手段來做事,注定不會長久。
那話怎么說來著:出來混,總是是要還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