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考兩分新政 專家:技能、學術不宜割裂
滬上大中學專家認為“技能型”“學術型”不宜絕對化割裂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高級別論壇上的一席話,觸動教育界及關心教育人士敏感神經。上海二工大學生處處長、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經曉峰也認為,“技能型”“學術型”并不對立,接受高等教育的技能人才同樣需要一定研究能力,而學術人才也需要一定技術能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規模仍在700萬人高位,大學生就業出現結構性矛盾:一方面不少本科以上學歷者“就業難”,另一方面技術技能型人才則有些供應不足。
據稱,我國即將出臺“技能型人才”、“學術型人才”分類高考方案,可能最早適用于今秋入學的中學生,并從2017年高考開始實施。這項重大招考制度改革,也牽出一連串問號。
從滬上大、中學專家了解到,人才“兩分”、高考“兩分”,意味著高等教育從“入口”、“過程”到“出口”的一條改革鏈形成,但相應人才的培養和就業如何分化值得深入探討。
“技能”“學術”并不兩立
分類招生考試,上海一直在做。今年,全市共有33所普通高校在專科層次上實行了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試點。3月22日起,這些試點院校開始向被錄取的應屆生發放通知書。這項面向高職高專考生的自主招考,已涉及上海半數高校,招生計劃達萬人規模。被錄取的學生,不再參加5月“三校生”高考和6月傳統高考;未被錄取的考生,則可繼續參加今年高考。
在多數社會意見看來,似乎日后的“技能型人才”高考、“學術型人才”高考相當于劃一條線,將“專科”考生與“本科”考生劃分開來,甚至要求中學生在16歲時就“選邊站隊”,而選擇前者的人好像“低人一等”?其實不然。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此番指出,“技術技能型有三種人,第一類是工程師,第二類是高級技工,第三類是高素質勞動者”,不曾將技能型人才與專科生“劃等號”。
上海二工大學生處處長、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經曉峰也認為,“技能型”“學術型”并不對立,接受高等教育的技能人才同樣需要一定研究能力,而學術人才也需要一定技術能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將這項高考改革視為本專科 “提前分流”,其實不利于不同類型人才在不同層次學歷教育中流動。人才強國德國,同時擁有世界一流的制造業藍領和諾獎科學家,而在其技術教育體系中,中職—高職—本科—碩士—博士都是貫通的。也就是說,一個技能型人才也可以一路接受技能型教育,直至獲得專業碩士、專業博士學位。而我國,高職高專教育與碩博研究生教育似乎被切割開來。經曉峰表示,兩種模式高考,也要考慮不能加劇這種隔閡,而應促進這種融通,保障人才的可持續競爭力和可遷移就業力。
配套改革面臨“師資難”
高考,牽一發而動全身。在“入口處”導入什么生源,就應在人才培養全程中配套相應的改革,確保教育質量和就業質量。
而這套改革方案仍不乏實施難點,比如“學術師資”能教“技能人才”嗎?在高考分化后,不同類型高校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生,但高校未必能找到最適合培養這些學生的教師,因為當前高校師資來源主要是博士,而且是學術型博士。顯然,如果通過兩條高考路徑進入高校,特質不一樣的考生卻接受與從前一樣的教育,高考改革可能就會失去它的延伸意義。
在談高考改革時,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同時談及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計劃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類型轉變,“淡化學科、強化專業,按照企業的需要和崗位來對接”。上海電機學院校長夏建國表示,去年我國已成立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但國內真正的應用技術大學還未成氣候。
按照德國“雙元制”模式,高層次的應用技術教育,校企之間環環相扣,需要高校從企業引入師資。無怪乎教育部負責人甚至提及,“學校院系主任可以做教授,也可以到企業做人力資源部部長”。經曉峰表示,只有企業的技術文化與校園的學術文化深度融合,教師擁有專業能力與工程經驗,才可能帶教出符合企業用人需求的“專業選手”。
今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規模仍在700萬人高位,大學生就業出現結構性矛盾:一方面不少本科以上學歷者“就業難”,另一方面技術技能型人才則有些供應不足。
中學減負促多元化
除了少數幾所綜合性高中,全市絕大多數高中學校,都明確歸為中職校和普通高中兩大類。上海市航空服務學校特級校長陳耀認為,未來高考分出兩條“跑道”,首先對中職校的中職生帶來利好,他們可以直接走這條路對口升學。
而普通高中的學生也可根據自身特長“兩條腿走路”,他們如何提前學習相關技能呢?在這樣的政策預期下,傳統的“普、職分開”高中辦學模式可能有所變化。據了解,目前楊浦等區縣已有部分學校試點“普職滲透”教育,如復旦實驗中學的部分勞技課搬到了上海科技管理學校,學生可現場認知各種技術技能。而交大附中與上海信息技術學校合作,利用中職校的職業技能實訓平臺,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素養。新高考漸行漸近,可能更多學校加盟“普職滲透”隊伍。
總體上,“兩路”高考有利于中學生輕負擔、多元化。閘北八中特級校長、上海市教育功臣劉京海認為,這與現在所有學生高考“一鍋煮”相比有很大進步,在現實中有助于減負。畢竟,用名校擇優的單一標準考察學生,會讓很多學生當“陪讀”。不過陳耀也提出,也要避免技能型高考將中職校卷入“高考應試風潮”,在參加這類高考時應注重技能測試環節,以區別于現行筆試為主的學術型高考。
根據社會分工的多樣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劉京海同時表示,此次高考新政可能僅僅是一個開始,希望未來能夠提供更為多元的選拔標準和選拔模式,助推中學生多元成才。如果將高考成績的唯一標準,換成學術型、技術型、藝術型、體育型……那么再普通的學校也將不乏達人、能人,釋放出各自創造潛力,對接各行各業人才之需。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