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大學校長論壇聚焦高等教育未來發展
中國教育報記者 唐景莉
花城廣州,2000多年前就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堪稱亞洲文明交流的橋梁,也是世界文明交匯的動脈。11月12日至14日,在亞運會舉辦之際,中國教育部和廣州市人民政府主辦了亞洲大學校長論壇。
據介紹,這是首次由政府牽頭舉辦的亞洲地區大學校長論壇。來自印度、韓國、日本、新加坡、泰國、敘利亞、哈薩克斯坦以及中國等23個亞洲國家的80多所知名大學的校長聚集廣州,暢談亞洲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亞洲是高等教育國際化重要推動力量
據有關統計,亞洲高等教育注冊學生數占世界高等教育注冊學生數的44.88%,畢業生數占世界高等教育畢業生數的45.87%,地位舉足輕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不能沒有亞洲的參與,亞洲大學理應在全球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鐘秉林分析:“亞洲大學之間的交流合作具有良好的條件。首先,大環境相對平穩,和平與發展成為共同主題,為大學間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境;其次,歷史文化傳統相似,不少國家之間有著長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交流歷史,長期以來睦鄰友好,為大學間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很好的歷史文化基礎;再其次,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亞洲國家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入,為大學間的交流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吉林大學校長展濤說:“長春是東北亞的核心城市,我們在長春討論的是東北亞,目前,吉林大學有許多合作學校,但來了廣州以后,發現還可與更多亞洲的大學合作,比如印度、菲律賓等國家,令人非常期待。”
韓國高麗大學校長李基秀說,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入,多種不同領域之間的合作將會受到重視,如“高校—企業—政府”間的合作正給我們帶來重要改變,“高校—高校”的合作也將促進“企業—高校”的合作,使之適應未來的巨大改變。隨著亞洲經濟蓬勃發展,亞洲的高等教育同樣已經進入了突破性的發展周期,需要更加開放,更加注重合作,擺脫過去那種封閉的系統。
印度韋洛爾科技大學校長威斯瓦那森認為,到2020年,亞洲高校與高等教育系統的發展及合作將幫助亞洲國家作為發展中國家崛起,這將有助于亞洲高水平人才和勞動力在各國的流動,尋求全球性的機遇。 在亞洲大學間建立更為廣泛的合作平臺
目前,亞洲各國通過交換生項目、學術交流項目、高校合作和推廣電子網絡來優先加強各國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祝全認為,新加坡國立大學與杜克大學合作創辦了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院,與耶魯大學合作擬建立一所人文學院。目前亞洲許多大學通過大幅增加國內研究預算的投入,也正在成為國際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這為它們從世界各地招聘一流教師創造了機會,而吸納國際一流教師,又為吸引國際一流學生創設了條件。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怎樣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是亞洲許多大學面臨的共同挑戰。
日本東北大學校長井上明久說,為了增加學生的國際流動性,有必要改善和開發短期項目,如暑期項目、一個學期或一年期的學生交流項目。井上明久認為,短期項目對學生邁出海外學習的第一步非常有效。在經過短期項目的經歷后,學生會期待獲得更長時間的海外學習。
據悉,日本文部科學省已經啟動了“全球30”項目,確立了一批核心大學接收優秀留學生,希望這些大學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使接收和派出的留學生數量日漸增多。2009年文部科學省已經選定日本東北大學作為“全球30”項目的13所大學之一。為了適應這一形勢,日本東北大學啟動了“未來全球領導”項目,目的在于使培養的學生國際視野寬廣、素養全面、專業精深,具有扎實的研究功底和實用的專業知識。同時,他們還著眼于培養在全球發揮積極作用的領導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干事漢斯·道威勒在致詞中向嘉賓轉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的問候。他說:“博科娃女士一直致力于在大學之間建立一個更為廣泛的交流合作平臺,希望通過教育網絡的建立和分享,可以使我們真正地實現真實的互通。在我們國家和區域之間,實現更多的知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交流。”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在會上指出,高等教育要適應國際化的挑戰,注重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國際視野以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能力,教師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化意識,學校的教學要提供國際化語言、課程和知識體系,重視多樣性,形成特色鮮明,行之有效的國際化辦學經驗。亞洲的高等學校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大學要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現代大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者和推動力。蘭州大學校長周緒紅認為,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的10年,特別是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我們更加明確,知識經濟和發展問題高度關聯,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貢獻率越來越高,創造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當時代把大學推向社會的前臺時,它的第一舞臺就是所在區域。
如何發揮大學科技支撐作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濟大學黨委書記周家倫說,在近年的辦學實踐中,同濟大學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開展以重大項目為引領的集成創新。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同濟大學就集成城市規劃、土木、交通、管理等多學科資源,對上海舉辦世博會的有關問題進行預研究,為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世博場館規劃建設過程中,同濟教授擔綱了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等8個領域的總負責人。此外,學校先后承擔了260多項世博會相關課題,項目經費約4億元,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成果。
近年來,中山大學將自身學科、科研的發展與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緊密結合,積極服務區域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介紹,在新能源領域,學校依托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全面參與佛山順德區“陽光城市”的總體規劃和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的制定,共建中山大學順德太陽能研究院,為順德區光伏產業的發展提供成熟的技術和工藝,同時,學校引進了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廣東設立分中心,填補了廣東光伏產業缺少國家級平臺這一空白。
“大學既是象牙塔,又是發動機,既是學術的殿堂,同時又必須對社會有所貢獻,要成為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力量。”在黃達人看來,服務區域經濟的過程應做到“三個對接”——做好總體布局,實現學校優勢領域與區域發展主導產業的“主動對接”;創新科技管理機制,實現學校科技管理政策與開展產學研結合工作的“積極對接”;不斷探索和實踐高等教育管理與運行的新機制,實現學科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無縫對接”。
兩天的論壇,可謂思想的激蕩和智慧的分享。廣州市市長萬慶良感嘆不已:“對于廣州來說,這次論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廣州2200多年歷史上,第一次有來自亞洲各國和地區的近百所大學校長會聚廣州。”萬慶良引用龔自珍的一首詩:“游山五岳東道主,擁書百城南面王。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亞洲大學校長的花城之行,必將留下永久的書香,載入亞洲教育的史冊!
《中國教育報》2010年11月16日第1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