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考作文評卷標準日趨“開放”
高考閱卷老師先參加考試,培訓后“上崗” 作文評卷標準日趨“開放”
上海歷年高考作文,題目里除了規定不要寫成詩歌外,文體不限。但考生呈上的作文往往都是議論文,鮮有人寫記敘文。這到底是為什么?
語文老師心知肚明——“事先關照”的結果。學生們考前被反復告誡,記敘文不容易寫好,高考犯不著冒險。
可眼下,備受關注的高考作文評卷似乎正傳出新的動向。
上海第五屆高考作文與主觀題評價標準研修班,前來參加培訓的老師被要求現場寫“高考作文”。作文題是一段給定的文字材料,老師們可以寫議論文,但同時也被鼓勵寫記敘文等其他文體。
對學生的不同寫作風格給予認同和鼓勵,并給出公正公允的高考評分——在對高考語文作文閱卷老師的培訓過程中,這一點正被突出強調。
作文閱卷老師有門檻:通過率約50%左右
來自全市各區縣的230名高中語文老師聚集在華東師范大學參加研修。
這個迄今已連續舉辦到第五屆的研修班,形象地說,簡直就是高考作文閱卷老師的“搖籃”——只有通過研修班考核的教師,才有資格參加高考作文閱卷。
相關負責人介紹,前四期研修班考核,合格率從40%到50%不等,合格者會獲得資格證書,納入高考作文閱卷人員資料庫。“我們并沒有特意設通過率,但只給那些能對高考語文評分標準拿捏得較精準的老師頒發證書。”
個中原因不難理解:語文閱卷評分和其他科目不同。無論是作文還是現代文閱讀的開放題,沒有像數學那樣的唯一標準答案,評分主觀性較強。確保高考評分的公平公正,必須通過培訓讓閱卷老師統一評分標尺。
不過這位負責人同時強調,沒有通過考核的老師并不是教學水平不高或不合格,而是對評分標準的理解上可能有一些誤差。為了確保廣大考生的利益、維護考生公平,不合格者不納入作文閱卷老師人選。
在研修班上,突如其來的“現場高考作文”,讓很多語文老師措手不及。在1小時40分鐘的時間里,他們除了交一篇作文,還要做一份高考現代文閱讀的主觀題。
“評改學生作文前,老師自己先做一遍,才知學生艱辛,評分也會更客觀公正。”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語文閱卷負責人周宏介紹,從前年開始,江蘇省已作出嘗試,讓高考閱卷教師在參加評閱工作前先自己做一套試題。“上海早年也提出過類似的想法,希望今后有機會能這樣做。”
高考評分,應鼓勵學生發揮個人所長
為什么要讓閱卷老師嘗試寫議論文以外的文體,還要做現代文閱讀的主觀題?一些細心的高中語文老師從昨天的“親身實戰”中嗅到了一些不尋常的味道。莫非這代表著今后語文教學和考試改革的動向?
周宏坦言,讓語文老師寫議論文以外的文體,并不意味著今后高考作文“倡導學生棄議論文,寫記敘文”,研修班更大的用意是讓閱卷老師達成一點共識: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長和寫作風格,高考評分應公平地對待不同的文體。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些年,高考考場里的作文,絕大多數是議論文,寫記敘文的寥寥無幾。
周宏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這幾年的作文題更適合寫議論文;二是和老師的“善意關照”有關。“老師了解學生,知道記敘文確實不好寫。而且坦白地說,在高考閱卷時,對記敘文的評分分歧也是最大的,分數差距可達20分上下。”
一個典型的案例發生在2007年,這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必須跨過這道坎”,有個考生寫了一篇記敘文,初評只得25分,二評獲得47分,這篇“爭議”作文最后拿到閱卷中心組,結果得到64分的高分。
一篇記敘文的評分“連跳三級”,就出現在高考閱卷現場——此事傳到語文教學圈,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規勸學生,寫記敘文就是“險”;但包括周宏在內,很多老師也意識到,“有一些學生寫議論文平平,但記敘文可以寫得很出彩。”那么,高考作文評閱為什么不能鼓勵學生發揮所長?
“不少一線語文老師還在維持著‘雙重人格’,明明知道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但為了迎合所謂的閱卷評分標準,不得不讓學生追求保險系數。”周宏認為,老師們的顧忌、“保守”并沒有錯,“問題出在命題和評卷標準”。
所以,必須通過改革,讓“語文的評分更語文,讓一線老師不再有顧忌。”
增加主觀題,將是大勢所趨
實際上,一種呼聲近來日漸響亮: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語文的教育教學也要相應改革。在高考中出現更多的主觀題型,考察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或是大勢所趨。
以北京為例,2014年高考不僅將提增語文的分值,還加設了“微寫作”。而去年上海高考的現代文閱讀理解中,也出現了不設標準答案的主觀題。
有專家分析,隨著語文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主觀題的分值在今后還可能進一步上升。
“以往,很多命題老師不敢在高考出主觀題,就是因為閱卷有難度。”周宏說,這次研修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老師在共同研習的過程中形成共識,凝練主觀題的評分標準。
■相關鏈接·培訓題
閱讀以下材料,自擬標題,分別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和記敘文(或其他非議論文)——
我沒有辦法理解那些只注重實用主義的人。既然我們所想所做的一切都必須指向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我擔心今后人們將不再會為了學習而學習。我們似乎越來越傾向于教育人們如何賺取更好的生存而不是如何更好的生活。 (2005年美國SAT作文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