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后禮品迅速升溫。記者調查發現,往年躲躲藏藏的禮品,今年走上網絡營銷之路。在一片“漲”聲中,網絡禮品利潤隨之擴大,最高甚至超過35%。
在百度里輸入“禮品”,就檢索到超過3000萬條記錄,不少知名論壇和網絡社區也紛紛掛出“專業”的頁面。
記者隨意點擊進入一個網站,發現其網絡禮品業務非常嫻熟。主頁上不僅有公司介紹、回購產品類型等基本信息,還有行業新聞動態、客戶留言等互動平臺,有的網頁甚至有在線客服,提供快捷、全面服務。
一位周姓從業者自稱從事禮品多年,現在已經把業務從路邊擴張到網絡,他再三強調,“個人信息絕對保密”。
單筆輕松賺萬元
“多數顧客不太喜歡把禮品拿到實體店去賣,通過網絡交易更方便。”某禮品網店老板表示。一位老板甚至在網頁上打出“誠邀同行合作,歡迎貨物成批轉賣”的廣告。
日前,記者先以“禮品購買大戶”的身份跟某名酒商行洽談。該商行報出茅臺的出售價分別是:2001—2003年的每瓶1600元,2004—2006年每瓶 1350元,2007—2008年每瓶1150元。商家表示,“現在貨供不應求,存貨不足200瓶,一分錢都不能少。”
記者又以“賣禮品者”的身份與某網絡禮品門店聯系,該店2001年的茅臺酒收購價僅為1200元,2005年的是1100元,2007年的1000元。也就是說,一瓶“供不應求”的茅臺,店從中賺取差價分別為400元、200元、150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店家告訴記者,他已經將重心從最初的實體轉移到網絡交易,網絡由于隱蔽性更強,“一交易就是大單,一單常常就能輕松賺到萬元”。他介紹,春節前后最火爆“預計今年能賺超過40萬”。
要賺得多還得靠大戶
不少禮品者表示,“不問身份、不問來歷”是行業規則,只要貨沒問題,立刻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轉移到網絡,“更能保護當事人隱私”。
一位網絡店老板更是坦言,做了幾年實體店后發現,要賺得多還得靠“大戶”,“但正是很多大戶不愿意見光”。
該店主表示,實體店里經常有陌生人,這些大戶看見陌生面孔,“連門都不進”。轉向網絡后,驗貨交貨時間地點可以由賣方定,可以到家里也可以在外面約個地方,交了貨和錢就走人,互不干涉,“大戶很喜歡這種模式”。
在網上跟店主做“交易”時,幾乎每個禮品者都會聲明自己做的是實在,明碼標價,不坑不騙。
不少熱心店主提醒記者,如果有其他店報高價,就得謹防掉包,“臨近過節時有的外地人就會專門做一錘子買賣,趁機掉包”。
白云區的張先生曾賣香煙給一家網上禮品店,交易時他將兩條香煙交給收購商,“驗完貨對方說是假煙退了回來,回到家時才發現退回來的假煙其實是把真煙調了包”。張先生重返交易地要說法時,收購商早已不見蹤影,“在網店的留言也石沉大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