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馬伊琍,會把文章怎么辦?
想起前兩天看見的話,忽然覺得這件事真的已經演變成了一場人們對于明星隱私消費的狂歡。在這里也許我要跑個題了,因為此次事件讓我有更多感受的不是主人公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為,而是此次大眾群體對于整個事情的輿論態度。
其實之前我一直都是挺喜歡文章的,喜歡他對于家庭的態度和那種性情中人的直率。而這次的出軌事件確實又讓我和身邊曾喜歡著他的人失望至極。我想也許是這樣的事情和他所標榜過的"好男人"形象反差太大,一時間使人們很難消化。
我不是在為文章說話,并且我也贊同明星在通過自己特殊身份獲得很多便利的同時,有義務去接受大眾的輿論監督。只是這幾天在看過了眾多網友的"義正言辭"和"大力聲討"之后我竟然開始有了一些困惑。人們的憤怒好像此時此刻被出軌的正是自己本人一般,他們怒吼著咆哮著要當事人滾出娛樂圈,更甚者則要求當事的倆人去死。
我不是基督教徒,卻想起了圣經里一個小故事:
"一天人們將一個妓女帶到耶穌面前,他們個個義正言辭地詢問耶穌應當怎樣處置她。很多人在喊著各種殘忍的處置方式。這些人里有男人也有女人,男人說妓女勾引他們,女人說妓女破壞了自己的家和愛情。他們就這樣一直吵著,鬧著,很多人往妓女身上吐口水。在大家的吵嚷聲中耶穌對妓女做出了處置——耶穌對所有人說:你們誰認為自己到現在為止沒有犯過錯,就可以先用手中的石頭打她,直到打死她為止!
直到那一刻,所有人都不說話了,他們看著自己手中尖銳的石頭,誰都沒有動手。過了很久有第一個人扔下自己手中的石頭轉身離去了,慢慢的所有的人都以這種方式離開了,留下了耶穌與妓女。耶穌把妓女放了下來,讓她離開了。"
有時候我覺得"群體"是很可怕的。就好像當有這么一個人站在一群人面前時,人們就可以理所應當、聲嘶力竭地去隨意謾罵和指責,而那種看似激昂的情緒里總是摻雜著莫名的憤怒甚至發泄的快感。一兩個人站在一群手攥石頭的人面前必然是微不足道的,言語一出皆是萬石砸落,管你說什么。
我并不是同情文章,但是我卻莫名其妙地困惑著,那些竭力聲討著"罪人"的人們究竟想要怎樣的結果呢?僅僅是他們所說的出來道歉嗎?我猜如果單單是主角道歉家人原諒重修舊好這樣的結局,大概他們是不會滿意的,也許最好是下跪再反目,離婚再封殺,萬人唾棄不留活路,主人公被逼的得窮途末路以死謝罪,這樣才是真正的"大快人心"?
我覺得站在人群里向一個人扔石頭是很容易的,不管那邊的人犯的是什么錯,不管他叫囂還是道歉,甚至不管那邊的人我們是否認識,只要他寡眾,只要他發聲,"群體"必打。打,不僅打他,還要打每一個站出來為他辯護,把自己暴露在"群體"視線下的人,誰叫你為他說話?他激起民憤了你不知道?你是不是和他一樣?敢為他說話,打死你!
但是如果讓"群體"背后的人站出來,和那些為別人辯護的人一對一面對面,大概他們又很快會泄氣,連舉起手把石頭拿起來的勇氣也沒有。
之前看電影《搜索》的時候,葉藍秋用她的死終結了人們的聲討。但是正義的"群體"怎么會是逼死別人的殺人犯呢?所以他們把憤怒宣泄到了報道葉蘭秋事件的媒體和單一個體。只要是以多對少的道德戰,"正義"的一方便永遠是永遠贏家。
只是,只因為我們是"正義"的那一方,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去壓制別人,用我們口口聲聲的"道德"把別人逼到絕境嗎?有時候我真的很想知道憤怒的民眾究竟要的是什么。
十五六歲時曾讀過一篇新聞,大概是講是一名年輕記者因為在自己幫助過的患者給自己下跪的瞬間由于"對方比自己年紀大沒有這個道理"而同時給對方跪下,結果各界各方指責其炒作。不管是不是炒作,那個時候我都覺得"群體"很可怕,所有的事情在他們眼中從來不曾有過善。那時候我也情緒激昂地留言說那些斥責的群體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我以為那個時候的我是正義的化身,我的父親卻就此事情評價我:富于正義感,但是太過憤青。
事隔五六年,我不敢說我就成長了多少,也不敢說此時此刻我的看法就能免于當年父親斥責我的"憤青"之俗。真的,站在我的立場上,二十歲的眼睛還看不到太多太多的潛規則和人情世故
,我有時候還抱著小時候老師家長告訴我的那種"善意"或者你們覺得的幼稚去看待整個世界。誠然我的世界觀不夠成熟和完整,但是我卻因為這次事件真真切切的困惑著。我能想到最好的結局上完已經提及,主角道歉家人原諒,夫妻重修舊好;家里的小盆友也不再追著自己的父母問他們是否離婚,而是健健康康成長;姚笛看清楚這件事情的始末,在家人朋友的幫助下走出陰影最后也能擁有一段幸福的歸宿。如果社會是善良的,為什么不能給他們一個這樣簡單的結局呢?希望我們的社會有著正義和坦蕩,也有著包容和諒解。說到底,有些路還需要當事的人自己去走。把人逼上絕境的那一個絕不是以正義自居的圣人。
希望整個世界都是擁有溫暖和善意的。現在說的這些句子也許還很幼稚,但是卻是我真真正正期待著的。
不管文章馬伊琍的最終結局是怎么樣的,我都希望他們幸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