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USNews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17世界大學排行榜正式出爐,中國區共有110所高校上榜。其中內地87所,香港6所,澳門1所,臺灣16所。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進入國際前100名,表現搶眼。
這是USNews第三次發布全球大學排名。至此,目前公認的四大權威大學世界排名,USNEWS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和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最新版均已公布。
下面小編帶您一起看下各權威排名中中國高校的情況~
USNEWS世界大學排名
USNEWS世界大學排名部分中國高校排名情況
從各國入圍的高校數量上看,中國高校在USNews2017年世界大學排行榜上表現不俗, 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和南京大學進入國際前200名。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均進入國際前200名。
QS世界大學排名
新華社發
高等教育咨詢機構QS發布了第六版《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該排名新增6項學科,囊括了創紀錄的42項學科, 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大學學科排名。在這份對全球7.6萬多名學術專家和4.4萬余家雇主調研形成的榜單中,中國內地高校進步顯著: 清華、北大共有5個學科闖入全球前10名。中國有88所大學的學科進入全球前400,僅次于美國,位列全球第二。
QS世界大學排名中國部分高校排名情況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2016-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日前出爐,英國牛津大學首次成為榜首高校,第2位則是曾五連冠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另有19家亞洲大學躋身榜單前200名。此次中國內地有52家高校登上該榜,其中,北京大學位列第29位,清華大學排在第35位。
泰晤士排名進入前500位的中國大陸高校名單
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上海交大發布了2016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排名展示了全球領先的五百所研究型大學。中國內地共有41所大學上榜,其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今年首次入圍世界百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電子科技大學等9所大學首次躋身世界五百強。
2016年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國內地上榜大學
大學榜單背后的思考
榜單的變化,呈現出中國高等教育的哪些進步?對中國高校“兩個一流”建設有何啟示?記者獨家專訪了QS全球教育集團智庫中國總監張巘博士,從第三方評價的角度,透視中國“兩個一流”之路。
問
透過QS這次發布的“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您怎么看待中國大學的表現?
張巘:這充分顯示了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巨大成功。中國政府一直以來把教育作為國家戰略發展的重中之重,過去30年在對教育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創新和試點的同時,對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斷增大。這對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在全球全面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次中國大學創紀錄的歷史性突破,可以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新的里程碑。
問
在這份全球高校的學科比拼中,進入前10、前20、前50、前100,意義幾何?
張巘:中國現在有24所大學的143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00,有15個學科進入世界前20。這充分反映了中國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的全面崛起,我形容這個現狀是:中國大學的學科建設高原已經形成,高峰若隱若現。更難能可貴的是,15個進入全球前20名的學科中,清華大學有9個學科(建筑、土木及結構工程、材料科學、化學工程、電氣與電子工程、機械、航空與制造工程、化學、計算機科學及信息系統、環境工程),北京大學有6個學科(現代語言學、語言學、化學、牙科、礦產資源與采礦、社會政策與管理)進入全球前20。進入世界前100強可以定義為是世界一流學科了,而前20強可以定義為世界頂尖學科。這些學科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是難以在短期內用外部資源提升實力的。這15個學科可以看作是整個中國高等教育處在世界最前沿的一流大學學科。這一個頂尖梯隊的中國大學可以在政府、企業和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在不久的將來爭創世界第一的學科。
問
中國高校目前正處于“兩個一流”建設的發力階段。此次有88所大學的學科進入全球前400,僅次于有164所大學的學科進入前400的美國。這意味著什么?
張巘:中國有88所大學的學科進入全球前400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為爭創“兩個一流”奠定了基礎。但和美國的差距還很大。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重點突破,全面提升。如果各級政府積極出臺政策支持更多大學,會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問
在評價形成過程中,中國高校的長處和短板是什么?
張巘:單項指標中,中國大學在過去5年的“篇均引用”項目上得分最高,均分75.41,高被引指數其次,均分71.93,雇主聲譽66.03,都比去年有所提高。中國大學長期以來對與學術論文相關的硬性指標高度重視,篇均引用和高被引指數一般得分總體偏高。但在全球學術聲譽這一塊,中國大學稍弱。今后可以通過不斷加強和海外不同國家頂尖院校和企業的合作來提高。
袁振國:注重大學排名的風險
大學排名評估的指向不同,其指標差異就可能很大,在今天的世界要有一個普遍適用的大學排名的指標還不太現實。
盡管如此,了解研究機構對大學的排名還是有參考意義的,對家長、學生來說,可以增加其對所選擇大學的了解;對學校來說,可以反思自己的辦學思路,剖析自己學校的長短優劣;對政府來說,可以增加對投資效益和國際影響的認知,等等。但關注過度,甚至作為選擇學校、發展學校決策的依據,則具有很大的風險,將產生嚴重的消極后果。
窄化大學功能
一個好的評估指標體系,無疑需要充分反映大學在這三個方面的水平。如果只重點反映某一個或兩個方面,顯然是不全面的。QS和USNews都把以論文為代表的科研水平和同行評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同行評議主要也是以科研情況為主要參照,所以這兩個大學排名可以說是一個大學科研排名。對于高水平大學來說,科研當然是十分重要的,隨著大學越來越走向社會中心,成為社會創新發展的引擎,強調大學的科研功能自然沒錯,但大學畢竟不是單純的研究機構,科研水平高并不必然地帶動人才培養水平和社會服務水平的提高,事實上科研和人才培養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國也同樣如此。
QS評價教學質量只用了一個指標“學生人數與教職人員的比值能夠體現學校為學生提供小班教學以及個人指導的能力”,評價科研水平只用了發表論文人均被引用的次數,US Nems 評估教學質量用的主要是博士學位授予量和教師人均博士學位授予量,評估科研水平要比QS的指標豐富很多。這些指標固然是衡量教學和科研的有效信息,但顯然是過于簡單化了,教學質量高低關鍵是學生的滿意度和對學生持久發展的積極影響。為了數據獲得的方便就如此地簡單化,自然就大大削弱了它的代表性。
淡化大學特色
好的評估應該有益于促進學校發展,而不是學校發展為了滿足評估指標。對一個國家來說,大學發展的良好格局應該是結構合理,特色明顯,分類指導,協調發展。但分析一下英美的這兩個評估指標體系,有明顯的論文導向、綜合導向、規模導向,如果去跟風這兩個評估指標,勢必加劇大學的趨同化傾向。
固化學科發展
評估是以現有的學科和院系為基礎,以過去若干年的數據為依據的,評價指標和數據的收集都是基于已有的學科和學術。而大學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它的創新驅動,在于它的成長性和發展性。按照美英的這兩個指標體系,不利于非優勢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文化特色學科的創新發展,可能固化學科的發展理念和思路。
歷史上科學的革命都是以科學觀的變革為先聲的,都是對傳統科學體系和學科體系的“背叛”。而大學排名的指標固著在已有學科的成就進展上,對新興科學、綜合科學,缺少敏感,對科學革命更無反映。
當今中國,迫切需要實現科學觀的轉變——即以能夠融匯東西方科學的革命性科學觀替代狹隘的以西學為唯一科學范式的科學觀。沒有這種觀念的轉變,中國就只能繼續成為西方科學革命的追隨者,只能在追隨西方完成科學革命后再進行科學觀轉變的補課。
強化西方中心
考察一下QS和US Nems的評估指標及其數據來源,很容易發現它是以西方為中心的,它所依傍的是西方標準,所運用的是西方話語,所崇尚的是西方價值,所塑造的是西方大學形象,顯然不利于后發國家教育的發展。絕不會因為有幾所中國大學排名上升了就改變這種格局。
首先,期刊和學術成果資源聚集于美英世界。其次,外國同行得到高度追捧。第三,西方大學的影響無形擴大。
俗話說:文沒有第一,武沒有第二。把大學當作武林高手決高下、排座次,本來就不是一件嚴肅的事,只能采取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的態度,當不得“真”的。大學發展的最高原則是響應國家需要,大學成功的最高標準是具有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如果我們模糊了這一點,看重什么大學排名,將貽笑大方。國內也有一些機構或個人一直在發布大學排名的報告,由于教育行政部門比較明確地表示與政府無關,所以影響并不很大。對于在行政部門授權下進行的高校學科評估,我們應保持審慎的態度。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