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包治百病、高血壓不用吃藥、糖尿病可根治、母乳喂養會影響身材……大量健康信息充斥著網絡和媒體,其中不乏錯誤的觀點,普通公眾難以辨別,給健康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日前在胡錦華新版健康教育文集出版之際,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在滬召開“健康促進理論與健康服務業發展座談會”。國內知名的健康教育專家、高校學者在會上指出,社會營銷程度不斷加深,健康教育“娛樂化”、健康教育專業“邊緣化”的傾向值得警惕。
偽健康信息層出不窮
“張悟本現象為何層出不窮?”這是與會專家探討反思的一個問題,打著健康養生的旗號,公眾輕則受騙上當,重則危害健康。作為偽養生食療專家的代表,張悟本寫了本暢銷書《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宣揚所謂的“綠豆治百病大法”。
專家們認為,一方面,公眾對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強烈,部分媒體抓住公眾心理,在沒有掌握科學知識的前提下,投其所好,發布偽健康信息;另一方面,“發傳單”“辦板報”“出讀本”……傳統意義上點對面的健康教育方式稍顯滯后,手機電腦、社交網絡、微博、微信等傳播渠道卻無處不在。
據上海市12320衛生熱線統計顯示,過去一年,熱線話務量達到了30余萬人次,其中關于健康咨詢的來電量達到20萬人次。事實上,市民們對于點對點、零距離的健康教育需求非常高。
專職人員嚴重不足
專家們認為,要改變健康教育的被動局面,傳統意義上的健康教育方式亟待改變。為此,需要建立起專業化、規模化的健康教育隊伍,提供健康“正能量”,改“戲說”健康為“正說”健康。
然而,“健康教育誰都可以做,不需要培養專業人員”的錯誤觀念影響至深,導致國內健康教育專業機構、專業人員逐漸被“邊緣化”。
據透露,我國目前擁有健康教育機構2666個、專業人員約9000人,上海的市級和區級專職健康教育人員加起來也就200余位。相對于巨大的健康需求來說,面臨著專業人才力量薄弱、人員流動性較大、人員組成的專業相對較雜等問題。
與會專家介紹,我國每年的健康促進和教育碩士畢業生少于20人,博士畢業生少于10人,由于本科階段尚未設立相關專業,本科畢業生為零。
出于薪酬、職業前景等多種原因,相當多的健康教育專業畢業生并未走上健康促進和教育的道路,而是“轉投”醫院、相關商業機構等。
健康教育缺本科專業
據上海市健康教育所2009年公布的市民健康行為監測初步調查結果,上海市民健康素養平均得分為66.6分,剛過及格線,健康素養存在諸多誤區。市民們對于常識性的健康知識仍顯缺乏,例如擔心母乳喂養影響身材、不知道如何為小兒正確測量體溫、普遍缺乏急救知識等。
目前,雖然許多醫務人員參與到了健康教育工作中,但是由于醫生的工作量大,純粹依靠責任感、公益心來參加健康教育,缺乏足夠的激勵機制,此外,醫生往往偏重于某一專科,不具備多學科融合的健康教育知識。
與會專家建議,可以在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一級學科)之下,加快設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本科專業(二級學科),以此培養健康教育人才。同時,保證健康教育經費投入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