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生命科學學院本科教學秉持“兩個端點,三個核心,四方師資”的理念,科學設置課程體系,注重實踐教學,同時將通識教育融會貫通在課程學習中。近日,我們采訪了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張雁教授,請她談談生命科學學院本科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的特色和思路。
記:記者
張:張雁
兩個端點,三個核心,四方師資
記:張院長您好!請您介紹一下生命科學學院本科教學的整體情況?
張:生命科學學院前身是建校伊始成立的生物學系,于1991年成立生命科學學院,是生物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單位。全院現有專職教師178人,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在2012年全國學科評估中,生態學名列全國第一,生物學全國第五。省部級以上重點學科有7個,進入全球ESI前1%的學科有9個。雄厚的學科基底為本科教學提供了有力的師資和課程資源。從2016年開始設三個專業招生,分別是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態學。其中,生物科學專業和生物技術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和廣東省名牌專業,其辦學質量位居全國前列。
生科院的課程豐富,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暑期教學、境外實踐等多元化教學。目前學院擁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生物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生物博物館和13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生科院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構建良好學術平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學習實踐相輔相成,培養學生領袖氣質和全球視野;學以致用服務社會,公益科普成就自我。
我院的本科教學也在不斷革新,新的培養方案開設了100多門課程。充分開發和利用我院的師資潛力,建設通識、大類、專業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通過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知識的學習,強化生命科學人才培養的通識性和社會性;通過構建大類課程平臺,打好扎實的生命科學理論和實踐基礎,并有效銜接專業教育;通過系統的專業教育,培養具有寬厚的自然科學基礎及生命科學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良好的實驗技能和科學素養、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寬廣的國際視野、良好的個人和職業道德、較強的領導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追求學術卓越、融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身心健康的人才。本科一、二年級的學生在南校區學習,通過通識和理科大類課程打好基礎,三、四年級在東校區,主攻專業課程。所有學生都有機會進入實驗室跟隨教師團隊接受系統的科研訓練。本院教授對本科教學也十分熱心,90%以上的教授都開設了面向給本科生的課程,當中包括海外高層次引進的人才。對于部分教學經驗尚淺的教師,院系要求他們先跟課,積累經驗,試講合格后才走上講壇,從而保證本科教學質量。
對于本科教學我們秉持“兩個端點,三個核心,四方師資”的理念。“兩個端點”對于學生來講是指入學(入口)和畢業(出口)。升讀高等學府是人生一大轉折點,學生容易感到迷茫,院系特意安排了幾門疏導學生、加強學生與教師聯系的課程。其中一門是《生命科學引論》,挑選優秀的教師授課,向學生介紹四年的課程,使新生領略教師風范,激發對生物學的興趣。與之配套的是由學院優秀教師專門為大一新生開設的小班專題討論課程《新生研討課》。該課程以其教師精心選擇的獨特專題,認真組織的小組討論,學生積極主動的全員參與,推動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向探究式學習模式的轉變。課程采用了小班教學的模式,每班約30人。各班有各自的主題,如“重溫經典、致敬諾獎”、“免疫與健康”、“寂靜的春天”和“植物如何改變世界”等,學生根據興趣自由選擇班級。通過“翻轉式課堂”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創造一個新生在合作環境下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機會。此外,我們鼓勵新生盡早接觸教師團隊。在為新生特別準備的<Freshmen Passport>中,專門設計了一條“走進實驗室的軌跡”,要求新生在第一學期內走訪3-6個教師團隊,與教師深度交流。以上再輔以班主任、全程導師制,幾方面共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減少迷茫感,有效地答疑解惑,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非常有幫助。
另一方面,在本科階段的尾聲,我院對畢業論文的監管十分嚴格。學生在大三下學期即領到《本科畢業論文實驗記錄本》,要求將所有的實驗數據記錄在案,日后進行中期檢查及最終答辯的所有數據都必須在記錄本中有所體現。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記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的良好習慣,同時嚴肅學術規范,避免不良行為的發生。從今年開始的每年1月份,對畢業論文的中期檢查由抽查轉為全體檢查,將更有效地督促學生進行畢業論文工作,對實驗記錄本的檢查也囊括其中。我院對本科生的科研技能和科學素養的培養成果,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肯定。
“三個核心”指在本科階段培養學生的三種核心能力,即核心理論能力、核心技術能力、核心應用能力。這一理念融入在我們的課程體系中,在通識課程、大類課程以及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理論能力、核心技術能力,在大三的綜合實驗、大四畢業論文以及第二課堂中,學生參與教授課題、參與國際競賽、參與企業中產品研發,培養學生的核心綜合應用能力。
“四方師資”指除了校內的師資,還將與我院合作的企業、自然保護區、政府機構的人員納入到我們的師資隊伍中,保證學生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都能得到相應老師的引領。我院立足于粵港澳地區對生物學、生物醫藥和生態保護的人才需求,與企業、相關政府管理與決策部門、各級自然保護區多維度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構建了協同育人平臺,目的是培養應用型和創新性生物學、生物醫藥和生態保護人才。在2015年年底,建立了“粵港澳生命科學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協同育人聯盟”,將粵港澳地區的高校師資、生物企業、政府機構等納入聯盟中來。依托協同育人聯盟,我院初步建立了生物學實習基地和自然保護教育基地,提高生物學和生態保護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升高校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水平。近幾年,學生在國內挑戰杯及國際iGEM的大賽都取得非常好的成績,2014年的iGEM團隊曾獲全國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獎項。
“十二字”人才培養目標滲透在實踐教學中
記:請談談學院開展實踐教學的思路和舉措?
張:生科院的實踐教學包括三個方面:實驗教學、實習和科研實踐。
一是實驗教學。在現行的培養方案中,學院共有14門實驗教學課程。為統籌生物科學大類的實踐教學,學院整合和優化了實驗教學內容,重新修訂了實驗教學大綱,使全院的14門實驗課更具系統性。總體來看,實踐性教學的課時數占總學時的50%左右,學生在一、二年級都要上專業基礎課的實驗課程,比重占50%的課時。高年級實驗課教學大綱中就包含15%具有前瞻性、創新性的較靈活的內容。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內容比例比2011學年之前明顯增加,實驗教學的比重和設計充分體現了強化科研思維和實踐技能訓練的基本思想。在三、四年級對三個專業開設了三個綜合實驗:《生物技術綜合實驗》、《現代生物科學與技術綜合實驗》和《生態學綜合實驗》。這三門綜合實驗課對學生培養科學思維和提升實驗技能至關重要,體現了學科最前沿和最新科學成果的實驗技術。在2016年新一輪培養方案修訂中,學院增設了《發育生物學實驗》、《RNA生物學實驗》和《大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等實驗教學課程。
實驗教學課程體系
二是實習,包括生物學野外實習和生產實習。我院有包括一個國家級實習基地、一個省級實習基地等共13個實習基地。在暑期,大一學生在黑石頂、大亞灣、珠海等地進行植物學和動物學野外實習。部分理論課程也有野外實習環節,如,恢復生態學。針對生物技術專業(包括生物工程)設置了生產實習課程,在溫氏集團、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齊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實習中,學生們通過參觀溫氏歷史博物館、南牧機械廠和有機肥廠、種雞場、種豬場和溫氏科研基地等實踐活動,投身到企業生產第一線,直觀地了解生物技術運用于生產實踐的具體流程。除了暑期集中實習之外,生物技術專業的一些核心課程也設置了到企業實踐的教學環節。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