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樣的大學”需要腳踏實地去做才能成,而不是完全依賴他人的“建”或“設”。
人們熟知胡適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而對于他擔任北大校長的所思所想知之較少。近日偶讀《胡適與北大》一文,看到了胡適先生作為北大校長第一次在開學典禮上的致辭,頗有感觸。胡校長說:“希望教授、同學都能在學術思想、文化上盡最大的努力作最大的貢獻,把北大做成一個像樣的大學。”一個“做成”,一個“像樣”,都遠遠超出了今日人們辦大學的思考:難道之前的北大“不像樣”?
當看到胡適先生希冀把北大做成一所“像樣的大學”時,我想起了廈門大學私立時期的林文慶老校長(林文慶先生應為廈大首任校長,其前任鄧萃英校長任期只有三個月,且沒有真正到任),在1921年7月4日他上任的第一天晚上,就在學生座談會上宣布:“要把廈大辦成一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偽的大學。”回溯中外大學史,大學的“生死之分,真偽之分”,還真有點兒一語成讖的味道。林文慶校長所講的辦一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偽的大學”,與胡適校長講的“像樣的大學”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什么樣的大學才符合胡適先生的“像樣”?什么樣的大學才是林文慶校長推崇的“生的非死的、真的非偽的大學”?兩位老校長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胡適先生任北大校長二年零四個月(1946年8月16日-1948年12月14日),林文慶先生任廈大校長16年(1921年7月4日-1937年7月),兩位都是學貫中西的大家,也許我們能夠從兩位先生的求學經歷找到某些答案。
胡適先生曾求學于美國的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林文慶曾就讀于英國的愛丁堡大學。如今這三所大學都是世界名校。他們的求學經歷也許在各自心中留下了“像樣大學”的雛形。顯然這種“雛形”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種內在的品質。胡適先生十分敬重和推崇康奈爾大學首任校長安德魯·迪克森·懷特(Andrew Dickson White)的大學理念,即大學要有“戒除的理念”(Eliminated Ideas):“戒除不嚴謹和迂腐的學風,要講求實事求是和一絲不茍的治學精神。”就此而言,“像樣的大學”應該是大學人心中的“一桿秤”。
近百年過去了,大學的語境發生了變化,當下已經沒有人再會用“像樣的大學”“生的非死的、真的非偽的大學”來描繪未來大學的發展目標,取而代之的是“創新型大學”“偉大的大學”“國際化大學”“一流大學”等宏大敘事的稱謂。看似提出了更遠大的目標,但細琢磨起來,其中似乎缺了什么,而又多了什么。同一所大學,在不同的時間節點上,不同的管理者,道出的是不同的大學理念與解讀時,它至少反映了該大學理念的“斷裂”。至于此種現象背后,還有多少內容值得今人反思,就不是一兩句能說清楚的了。其實,無論“像樣的大學”還是一流大學,都需要大學人腳踏實地去“做”,才能“成”,而不是完全依賴他人的“建”或“設”。
“我雖在遠,決不忘掉北大。”這是胡適校長在離開北大之日(1948年12月14日)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我雖不是北大人,但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像樣的大學”作為一種質樸的期待,應該是做出來的;“像樣的大學”應該具有“生的、真的”若干學術品質。這既是大學的操守,也是大學的底線!
(作者為廈門大學副校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