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評論員 李長需
10月19日,國家衛計委發布了《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該報告除了研究中國流動人口的總規模外,還研究了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狀況,發現流動人口子女的失學比例在不同的就學階段存在很大差異,高中階段的失學比例遠高于義務教育階段,這和中國眼下的教育政策有關。
報告顯示:流動兒童的失學比例每年在4%~5%之間波動;留守兒童的失學比例2012年為2.94%,2013年為3.97%。然而,在16~18歲的高中年齡段,超過1/4的流動少年和12%的留守少年處于失學狀態,其中,留守少年的高中凈入學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不到城鎮兒童的一半,也低于農村非留守兒童。
無論是流動少年,還是留守少年,這么高的高中失學率,并不讓人感到意外,甚至在某些地方,恐怕更嚴重一些。不少正上學的孩子,初中畢業或未畢業,就離校踏上打工的道路,更遑論上高中了。這似乎怪不得他們。有研究分析認為,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鄉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一樣,教學課程設置均是一種以高考為終極目標的應試教育。在小學階段城鄉教育差距帶來的教學結果導致很多留守兒童在很小的階段,就在這種爬梯式的高考競爭中產生挫敗感;在初中階段,當這類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成績無論如何都不能進入理想大學,而學校課程設置除了畢業證書之外,繼續讀下去并不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提高的時候,放棄升學成為他們的選擇。
這也是當前不少農村流行“讀書無用論”的一個重要原因。
看著這么高的高中失學率,不難讓人想起另一組數字:根據2013年最高法研究室的統計,近年來,我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犯罪人數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兒童犯罪數量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且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留守兒童犯罪率高,固然有很多因素,其中不容回避的一個因素就是教育。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我們并不希望,這些雖然年幼但承擔了太多的孩子成為人口流動時代的孤兒。畢竟,流動少年和留守少年高達近9000萬,他們不僅關系到個體家庭的命運,更關系到未來社會的和諧,以及我國未來的人口素質。
在我國已進入人口流動大時代之時,我們應該拿出所有的智慧,合理地解決他們的教育問題,讓他們不再成為高中校園之外的徘徊者。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